日前,我院疼痛科专家团队为一名口服大量阿片类药物后疼痛仍未缓解的患者成功实施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什么是鞘内泵植入术? 鞘内泵植入术又称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利用鞘内镇痛原理,通过高强度材质的药盒以及导管组成长期向椎管内输注镇痛药物的通路,将药物输注到背部脊柱中间(医学上称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就像疼痛中转站)上,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 根据药盒、止痛泵的放置位置分为半植入式和全植入式鞘内泵。 将导管理在体内,体外连接止痛泵持续给药,定期更换止痛泵药盒。优点是首次费用相对较低,患者可根据疼痛变化增加止疼药剂量;缺点是需要经常去医疗机构更换药盒,要对止痛泵连接处进行定期护理,日常维护相对较频繁,长期使用可能总体费用相对较高,且体外止痛泵个头较大,因此该系统适用于预期寿命较短的癌痛患者。 全植入式鞘内泵 将导管、药盒以及止痛泵均完全埋置于皮下,体内止痛泵持续给药,定期通过无损伤针穿刺位于皮下的药盒添加止痛药,该系统的优点是装置完全埋在体内,感染风险较低,对患者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不影响洗澡。患者可根据疼痛情况,用体外遥控器临时增加止痛药剂量。缺点是首次治疗费用高,但维护频率少,每次维护费用不高,长期使用总费用有可能比半植入式低。因此该系统比较适合于预期寿命较长的癌痛患者。 鞘内泵适用于哪些患者? ▶ 需长期大量使用吗啡等镇痛药物,不能耐受大剂量吗啡或其他麻醉镇痛药带来的毒副反应的患者。 ▶ 经保守药物治疗无效,不能使用其他疼痛微创治疗方法的疼痛患者。 ▶ 经过神经阻滞、神经破坏治疗、静脉PCA治疗等方法仍无法见效的难治性癌痛。 鞘内泵植入术系微创介入手术,开展前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条件,如: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有无异常。对预期生存期小平1个月,身体极度虚弱者,不建议行鞘内泵植入术治疗。所以,在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良好情况下,应尽早行鞘内泵植入术。 植入式鞘内给药输注系统发展史 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治疗在国际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先进疗法。 1981年,美国开展首例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 治疗顽固性癌痛并获得成功。 1991年,FDA正式批准吗啡可用于鞘内输注。 2000年,该系统获得了SFDA的批准,井于2003年底在国内全面开展。 为什么要选择使用鞘内泵植入镇痛术? ■ 靶控镇痛,精准安全:靶点给药(植入式给药输注系统是将镇痛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断疼病信号经骨髓向大脑传递,直接作用于疼痛—神经传导通路,故微小的输注量调节即产生很大的镇痛效果。 研究表明吗啡300毫克口服=100毫克静脉注射=1毫克鞘内 输注;用低于1/300的口服吗啡剂量,将镇痛药物直接传送鞘内,大大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诸如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 针对爆发痛不定时发作的特点:持续低流量输注模式的应用,将有效减轻甚至消除爆发痛。 ■ 微创操作: 切口小,创伤小。 患者在使用鞘内植入式药物输注系统进行疼痛治疗间歇期,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活动并洗澡,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疼痛科主要开展微创介入镇痛手术,治疗各类疼痛性疾病,包括:(1)各类癌痛;(2)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各类神经痛;(3)手术及放疗后导致肢体淋巴水肿;(4)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引起的疼痛;(5)难治性失眠、痛经、呃逆等疾病。 福建省肿瘤医院疼痛科现有医师5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开设床位7张。主要治疗疾病包括各类癌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神经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手术及放疗后肢体淋巴水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引起的疼痛,以及难治性失眠、痛经等症状。 科室配备了先进的治疗设备,如皮下止痛泵、静脉止痛泵、鞘内止痛泵、硬膜外止痛泵、COSMAN射频消融治疗仪、脊髓电刺激器等。主要技术包括肌肉软组织注射、腹部内脏神经丛阻滞、腰交感神经阻滞、椎管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脊髓电刺激等。 学科带头人郑辉哲主任医师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从事麻醉和疼痛治疗工作二十多年,擅长临床麻醉,难治性癌痛、慢性疼痛及术后疼痛的微创介入和神经调控治疗。 疼痛科/供稿 黄华清/文 郑辉哲/审
近年来,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人们对皮肤健康关注度的提升,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皮肤恶性肿瘤及相关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在众多皮肤肿瘤中,基底细胞癌作为一种常见类型,因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和潜在危害,愈发受到临床关注。而皮肤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更是成为守护皮肤健康的关键防线。 近日,我院皮肤科专家团队为一名基底细胞癌患者成功切除肿瘤,达到根治效果。 患者彭女士(化名)左小腿上有一块不起眼的黑斑,因近一两年它开始悄然增大,颜色也变得深浅不一,边缘不再清晰,甚至微微隆起,在家人的劝说下,彭女士来到我院皮肤科就诊。 皮肤科田伟副主任医师接诊后,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职业敏感性,考虑这不是普通的色素问题,立即为彭女士安排了皮肤镜检查——这项无创检查,如同给皮肤装上了“透视眼”。在皮肤镜下,黑斑呈现出恶性病变的典型特征,初步判断极有可能是皮肤恶性肿瘤——基底细胞癌。随后,田伟医生按照皮肤恶性肿瘤的手术标准进行了扩大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基底细胞癌,与皮肤镜的诊断结果一致。因为发现及时,通过手术就成功切除了肿瘤,达到了根治的效果。田伟医生借此病例提醒,关注皮肤上的细微变化,及时就医检查很重要。 什么是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BCC)起源于皮肤基底层细胞,多发于老年人群,常见于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手背、小腿等。它通常表现为皮肤上缓慢增长的结节或斑块,可能呈现为珍珠状、半透明、边缘卷曲、中央凹陷的外观,常伴有溃疡形成,易出血、渗液,且不易愈合 基底细胞癌的诊断:火眼金睛识破皮肤“伪装” 01.皮肤境检查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手段,在基底细胞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皮肤镜,医生可以清晰观察到皮肤表皮、真皮乳头层的细微结构和色素变化。在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下,可呈现出多种特征性表现,如不对称的色素网、不规则的蓝灰色小点、白色瘢痕样区域、糜烂或溃疡等。这些特征有助于医生与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等良性皮肤病变进行初步鉴别。 02.人工智能皮肤镜辅助诊断技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皮肤镜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皮肤科领域的一大创新亮点。该技术荣获2024 年度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项目。它基于海量的皮肤疾病图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皮肤镜图像进行分析,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对于基底细胞癌,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早期误诊和漏诊的风险,尤其对于那些形态不典型、难以与其他皮肤病变区分的皮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参考。同时,它还能识别抗肿瘤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为患者的整体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03.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基底细胞癌的 “金标准”。在皮肤镜等检查提示可疑皮损后,医生会取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在显微镜下,病理学家可以观察到基底细胞癌细胞形态特征:肿瘤细胞形态类似基底细胞,呈团块状或岛屿状分布,细胞核深染,排列拥挤,周围有明显的间质反应,包括胶原束玻璃样变和黏液样变等。通过病理检查,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进一步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范围以及有无神经、血管侵犯等,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基底细胞癌的治疗:多手段出击,精准打击 01.手术切除:对于多数基底细胞癌患者,尤其是肿瘤局限、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深度等因素,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进行扩大切除,确保将肿瘤组织完整切除,同时尽量保留周围正常组织,减少对患者外观和功能的影响。例如,在上述左小腿基底细胞癌病例中,通过按照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标准进行扩大切除,成功切除了肿瘤,术后病理证实切缘阴性,达到了根治效果。早期发现并手术切除的基底细胞癌,其治愈率较高,患者预后良好。 02.放射治疗:对于一些因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无法耐受手术,或者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的患者,还可考虑其他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的DNA,抑制其生长和增殖,对基底细胞癌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适用于头面部等对美容要求较高的部位。 03.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它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激活光敏剂,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活性氧物质,从而破坏癌细胞。在基底细胞癌的治疗中,光动力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适用于浅表性基底细胞癌。其治疗过程相对简单,先将光敏剂局部涂抹于病变部位,待光敏剂被癌细胞充分吸收后,再用特定波长的红光照射病变区域,激发光敏剂产生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光动力疗法不仅能够有效杀灭癌细胞,还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周围正常组织,减少手术疤痕和对外观的影响,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尤其适合对美容效果有较高要求的患者。 04.靶向治疗:对于一些局部晚期基底细胞癌患者,还可使用索立德吉等靶向药物治疗。索立德吉是一种口服的 hedgehog 信号通路抑制剂,可特异性地作用于基底细胞癌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生长。目前在福建省内,仅我院有该药物,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改善了他们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预防与早期发现:守护皮肤健康的基石 防晒措施:由于紫外线照射是基底细胞癌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因此日常做好防晒措施至关重要。外出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尤其是在紫外线强烈的时段(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可使用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等物理遮挡工具,同时涂抹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SPF)≥30、具有 UVA 和 UVB 双重防护功能的产品,并每隔 2 - 3 小时补涂一次,以确保防晒效果。 皮肤自查与定期体检:定期进行皮肤自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皮肤异常变化。每月可在明亮的光线下,借助镜子仔细观察全身皮肤,重点关注日光暴露部位,查看有无新发的痣、斑点或结节,以及原有皮肤病变是否出现形状、颜色、大小改变,有无瘙痒、破溃等异常情况。此外,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皮肤科专业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期日光暴露者、有皮肤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皮肤肿瘤病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基底细胞癌虽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但通过皮肤镜检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以及病理确诊等完善的诊断体系,结合手术切除、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可实现早期手术根治,为患者带来良好的预后。同时,加强预防意识,做好防晒和皮肤自查,是我们守护皮肤健康、抵御基底细胞癌侵袭的重要防线。福建省肿瘤医院皮肤科在基底细胞癌的诊疗领域不断创新探索,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为您的皮肤健康保驾护航。 皮肤科/供稿 黄于芳 郑休嘉/文 田伟/审
在医学前沿战场,一场“微观革命”正在悄然改变我们对疾病治疗的想象——细胞治疗,如同为人体注入一支“精准医疗军团”,以活细胞为武器,精准攻击肿瘤、修复损伤、调节免疫,甚至可能逆转某些“绝症”病程。 什么是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的核心理念:用活细胞来治疗疾病。 科学家从患者自身或健康人类供体中提取功能细胞,在体外“训练”和扩增后,再回输进人体完成治疗任务。 常见的技术类型包括: 1.免疫细胞治疗: CAR-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让T细胞“装上GPS导航”,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 TIL疗法:从肿瘤中“选兵”,筛出针对肿瘤具有攻击力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用白细胞介素-2(IL-2)等细胞因子刺激后,加以大量扩增后回输。 自然杀伤细胞(NK)疗法、树突状细胞(DC)疫苗疗法、γδT细胞疗法、调节性T细胞(Treg)疗法等,正逐步进入临床研究与应用。 2.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变身”修复心肌、骨关节等组织。 替代功能退化或受损的细胞,如神经元(帕金森病研究中)。 3.新型细胞治疗探索: TCR-T(T细胞受体工程技术)。 CAR-NK、CAR-M(工程化的NK或巨噬细胞)等创新疗法正在推进中。 政策护航:细胞治疗从“科研梦”走向“临床路” 中国正加速推进细胞治疗从实验室迈向临床实践。 1.监管制度“双轨制”: 成熟疗法(如CAR-T)按“药品”管理,由NMPA批准上市。 医院主导的临床研究则采用“备案制”,鼓励探索创新疗法。 2.“特区”先行试点: 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已设立细胞治疗试验区,允许前沿技术快速开展研究,加快临床转化步伐。 一句话总结:政策就是在“风险与希望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保障患者安全,也要推动新疗法落地。 临床突破:让“不治之症”看到新希望 细胞治疗在多种疾病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 1.肿瘤领域: CAR-T疗法已成功用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部分患者实现“无瘤生存”。 TIL疗法在黑色素瘤中表现亮眼,并正扩展至实体瘤研究领域。 2.退行性疾病: 干细胞修复软骨,延缓骨关节老化。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用于眼科疾病如黄斑变性等研究。 3.自身免疫病: Treg细胞治疗正在Ⅱ/Ⅲ期临床中探索,已在1型糖尿病领域取得进展。 下一步:从“定制治疗”走向“预防干预” 未来的细胞治疗不仅是“救命”,还将成为“预测-干预-预防”的重要工具: 1.通用型细胞药物:通过基因编辑“隐去”免疫识别标志(如HLA),实现“现做现用”的细胞药,无需患者等待自身细胞培养。 2.联合疗法策略:CAR-T疗法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炎药物等,为实体瘤治疗打开突破口。 3.“液体活检”预警:监测血液中的肿瘤反应性T细胞(TTR),可作为疗效预测和疾病复发的预警信号[1-3]。 细胞治疗是一场真正的医学革命。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吃药打针”,而是“让身体自身细胞成为治疗工具”,是一种赋予生命以生命的科技手段。 从前沿技术到临床转化,从政策扶持到本土创新,细胞治疗正逐步走出实验室,走近患者身边。未来,它将不仅是“最后一搏”的希望,也可能成为“提前预防”的利器。 让我们共同见证:精准医疗军团,正在悄然重塑生命的可能! 福建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依托福建省肿瘤医院,起步于1990年,2013年经原省卫生计生委批准建设,2016年通过省科技厅考核并正式挂牌。自成立以来,重点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及福建省在生物与新医药卫生产业发展的战略号召,全力打造以肿瘤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科研与临床研究平台。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并重,研究方向广泛覆盖肿瘤细胞免疫治疗、肿瘤靶向治疗、肿瘤精准免疫治疗等多个关键领域。 福建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作为福建省首批开展肿瘤细胞治疗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实验室始终走在肿瘤生物治疗领域的前沿。三十年来坚持细胞治疗基础研发与临床转化,以开展恶性肿瘤细胞治疗研究为重心,建立了以DC/CIK、TIL、NK、γδT、hUCB-MSCs为主的多项细胞治疗方案及临床研究的研究应用平台。展望未来,重点实验室将持续聚焦青年人才培养,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在基础研究、转化前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等领域持续发力,致力于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肿瘤生物治疗创新研究高地,为攻克肿瘤疾病、守护人类健康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Xu,Shuning, et al. “High Expression of CXCL13 Predicts a Favorable Response to Immunotherapy by Upregulating CXCR5+CD8+ T-Cell Infiltration in Gastric Cancer.”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vol. 16, May 2025. Crossref, 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5.1551259.[2]Zhang,Yuhan. “Blocking PD-1 and Tim-3 Pathways to Overcome CD8+ T Cell Exhaustion and Enhance Cancer Immunotherapy Efficacy.” Theoretical and Natural Science, vol. 69, no. 1, Jan. 2025, pp. 172–76. Crossref, https://doi.org/10.54254/2753-8818/2025.19915.[3]Feng,Dandan,et al.“CD8+ T-Cell Exhaustion: Impediment to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Immunotherapy.”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Reviews on Cancer, vol. 1879, no. 6, Nov. 2024, p. 189193. Crossref, https://doi.org/10.1016/j.bbcan.2024.189193. 福建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外科研究室/供稿 刘青 陈珊珊/文 刘沁颖/审
过去,谈到癌症治疗,大家想到的无非是“手术+放化疗”。但这几年,一股“新风潮”悄然兴起: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这两种被称为“精准医学代表作”的疗法,不仅让部分晚期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甚至实现了“临床治愈”的梦想。 今天,我们就来搞清楚: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有什么区别?哪些人适合哪种治疗?它们可以联合使用吗? 什么是靶向治疗 找到“漏洞” 精准出击:靶向治疗就像“狙击手”,专打癌细胞的“要害”——也就是特定的基因突变或分子异常。不像传统化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靶向药通常伤敌不伤己。 常见靶点和靶向药例子: EGFR突变肺癌:可用厄洛替尼、奥希替尼;HER2阳性乳腺癌: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结直肠癌:靶向VEGF或EGFR的单抗类药物。 优点:高度选择性,正常细胞损伤小;副作用较轻,常见为皮疹、腹泻;疗效快,部分患者服药后几周肿瘤就缩小。 局限:不是人人有“靶点”,需基因检测才能用;可能发生耐药,肿瘤“换马甲”逃过打击;多数需长期服药,停药后容易复发。 什么是免疫治疗 唤醒免疫系统 清除癌细胞:免疫治疗不是直接攻击肿瘤,而是激活身体自身的“免疫军队”,让它们识别并消灭癌细胞。目前最常见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代表药物有纳武利尤单抗(Opdivo,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国内如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等。 优点:疗效持久,部分患者“长时间不复发”;免疫记忆效应,治疗结束后仍能继续“巡逻”;多种癌种均有适应证,如肺癌、黑色素瘤、肝癌、膀胱癌等。 局限:起效慢,常需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见效;不是所有人有效,需看PD-L1等生物标志物;可能引发免疫系统“误伤”正常器官(如肺炎、肝炎、甲状腺炎) 靶向 vs 免疫,该怎么选 其实,两者并不冲突,很多时候可以联手出击。关键在于:对号入座、因人施策。 根据癌种和分期: 看分子检测结果:靶向治疗前必须检测是否有“可靶向突变”。 免疫治疗前通常评估: PD-L1表达,TMB(肿瘤突变负荷),MSI状态。 看患者自身状况:有自身免疫病?免疫治疗慎用。 肝肾功能差?部分靶向药不推荐。年龄、体质、合并症?都需综合评估。 看经济条件和医保覆盖:目前,多个靶向药与免疫药物已进入医保目录,部分还有患者援助项目(PAP)支持,降低经济负担。具体建议可咨询医生或医院社工。 未来趋势:两强联合 优势互补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先用靶向药削弱肿瘤“屏障”,再用免疫药启动“清除”机制,可以显著提高反应率,延长生存期。此外,前沿技术如肿瘤疫苗、CAR-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也正在不断突破临床瓶颈,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结语 抗癌,是一场“精准攻防战”,没有“通用解药”,只有“个体最优解”。靶向治疗像高精度导弹,直击靶心;免疫治疗像训练军队,构建长期防线;联合策略像“海陆空协同作战”,多方包围。选择正确的“武器”,需要准确的分子检测,专业医生的判断,患者积极参与决策,科学治疗 + 主动配合 + 情绪支持 = 更大的希望。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抗癌路上,拿到属于自己的“王牌装备”,坚定前行! 内科研究室 /供稿 张麟腾 /文 王维嘉 /审
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若发现“低电压”字样,无需过分紧张。这就像心脏在跟你“说悄悄话”——它可能是一种疾病信号,也可能只是天生的体质特点。今天就带大家一同揭开这个心电图中的“小秘密”。 什么是心电图低电压? 把心脏想象成一台24小时不停工作的“发电机”,每次跳动都会释放微弱电流,这些电流被心电图机记录下来,形成高低起伏的波形。正常情况下,这些电信号足够“响亮”,在图纸上形成清晰的“高峰低谷”(QRS波)。当波形的幅度变得很低,就如同“小声说话”一般,医生称之为“低电压”。 具体标准很简单: ▶肢导联低电压:QRS波振幅<0.5mV(正常要≥0.5mV) ▶胸导联低电压:QRS波振幅<0.8mV(正常要≥0.8mV) 简单来说,就是心电图的“波”比正常的矮了一截。 低电压的常见原因:心脏“声音小”的5大幕后推手 1.心包积液——心脏被“泡在水里” 如果心脏周围有积液(比如心包炎、肿瘤、感染等),电流传导就会受阻,就像把手机泡在水里信号变差一样,心电图波幅就会降低。 ► 典型表现:低电压+胸闷、气短 2.心肌损伤——心脏“发电能力”下降 如果心肌广泛受损(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负责发电的心肌细胞减少,电信号自然变弱。 ► 典型表现:低电压+心功能下降(如心力衰竭),可能伴随T波倒置、ST段改变 3.肥胖或肺气肿——电流被“脂肪或空气”阻挡 脂肪组织导电性差,而肺气肿患者的肺过度充气,都会“屏蔽”心脏的电信号,导致心电图波幅降低。 ► 典型表现:低电压+BMI超标或慢性肺病病史;减肥或改善肺功能后,电压可能回升 4.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脏“变懒”了 甲状腺激素就像心脏的“兴奋剂”,如果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心脏代谢变慢,电活动减弱,心电图波幅就会降低。 ►典型表现:低电压+怕冷、浮肿、乏力 5.正常变异——天生“小声音” 约2%-5%的健康人天生心电图电压偏低,但没有任何心脏问题。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治疗。 发现低电压,该怎么办? 1.先别慌,低电压≠心脏病 低电压只是一个现象,可能是疾病信号,也可能是正常变异。关键看有没有其他症状。 2.需要警惕的情况(建议尽快就医) ✅ 合并胸闷、气短、浮肿→警惕心包积液、心衰 ✅ 近期感冒后出现心慌、乏力→警惕心肌炎 ✅ 长期怕冷、体重增加→查甲状腺功能 3.无需过度担心的情况 ✅ 单纯低电压,无任何症状→可能只是正常变异 ✅ 肥胖或肺气肿患者→改善基础疾病后可能好转 记住:心电图低电压就像心脏的“小声音”,有时候只是体质问题,但有时候可能是身体在“报警”。若出现相关症状,别犹豫,应及时就医检查。 心肺功能室/供稿 张艺森/文 蔡丹/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