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学术科研

Academic research

医疗学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科研 > 医疗学术

  在抗击肿瘤的无形战场上,射波刀犹如一位绝世高手,其锋芒所至,肿瘤退避。然而,再强大的“刀法”,也需精密的“护法”相助。今天,就让我们认识射波刀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两大“护法”——金标植入与组织间凝胶隔离保护技术。它们一个如“千里眼”,一个似“金钟罩”,联手为精准高效的治疗保驾护航。   金标植入——“千里眼”的精准导航   想象一下,当肿瘤如同狡猾的敌人深藏于体内,普通影像虽能描绘其大致轮廓,却难以在呼吸起伏间始终锁定它的位置。这时,“金标植入”便如射波刀锐利的“千里眼”。   医生借助细针,在CT引导下,将几枚微小的金标(直径仅约2-3毫米)精准埋入肿瘤内部或周围关键区域。这些金标宛如体内永不熄灭的灯塔信号,在X光下清晰可见。当射波刀启动,其搭载的实时影像追踪系统如同高度灵敏的雷达,持续捕捉金标的精确位置。即使肿瘤因呼吸、心跳或肠道蠕动而“悄悄移位”,系统也能瞬间感知,并同步调整射线束的方向与强度,确保每一束高能射线都如追踪导弹般精确无误地命中肿瘤目标。   正是这位“千里眼”护法,使射波刀能实现亚毫米级的极致精准度,大幅提升疗效,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肿瘤周边的健康组织。   组织间凝胶隔离保护——“金钟罩”的柔性防御   精准锁敌之后,如何确保激战的“刀光”只伤及敌人,不波及无辜。组织间凝胶隔离保护技术便是那神奇的“金钟罩”。   这项技术尤其适用于前列腺癌等特殊部位肿瘤。医生通过细针,在肿瘤与极其脆弱、放射敏感的重要器官(如直肠)之间,注入一种特制的、可吸收的水凝胶。这种凝胶如同具有生命般,注入后迅速膨胀、塑形,在短短几分钟内便形成一道透明、柔软且厚度可控的物理屏障——“隔离带”。   这道凝胶屏障作用非凡:   ▶ 空间隔离:如同在肿瘤与敏感器官间撑开了一把无形的“保护伞”,人为制造安全距离。   ▶ 辐射缓冲:如同高性能吸能材料,有效吸收、散射射线能量,显著降低其向健康组织的穿透。   ▶ 稳定保护:凝胶在体内可维持数月,在治疗全程持续提供保护,最终被人体自然吸收代谢。   有了“金钟罩”的柔性防御,高剂量射线便能更放心、更猛烈地投向肿瘤,显著降低直肠等关键器官的损伤风险,大大提高治疗安全性,让患者无后顾之忧。   “双法”合璧,威力倍增   “千里眼”锁定目标,“金钟罩”守护健康——这两大“护法”缺一不可。它们的完美协作,是射波刀技术发挥最大效益的核心保障。   ✅ 极致精准:金标确保射线刀刀命中肿瘤核心,不偏不倚。   ✅ 安全无忧:凝胶屏障为敏感器官筑起柔性防线,大幅降低副作用。   ✅ 效力倍增:精准+安全,使得医生敢于使用更高、更有效的治疗剂量,直捣黄龙。   ✅ 微创可靠:两者植入均微创、简便,耐受性好,为精准治疗铺平道路。   当射波刀锋芒出鞘,肿瘤无处遁形;金标如星辰引路,水凝胶如护盾守御。这一对“千里眼”与“金钟罩”,共同缔造了现代放疗精准、安全、高效的新高度。   让科技的“护法”为我们保驾护航,在对抗肿瘤的战役中,精准出击,守护健康,赢得胜利。   腹部肿瘤放疗科/供稿   丁剑鸣/文   陈炬辉/审   

  近日,我院胃肠肿瘤内科温馨的一幕让人动容——34岁的晚期肠癌患者曹先生(化名)送来一面锦旗,对胃肠肿瘤内科专家团队表示感谢。在接受创新的“双免+抗血管靶向+化疗”三联疗法后,他成功进行了转化手术,肿瘤完全缓解,疗效达到无疾病状态(NED)。“是林医生和团队的不放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曹先生激动地说。   2024年4月,曹先生乙状结肠癌术后复发,盆腔腹膜广泛转移并侵犯输尿管,外院评估认为“无法根治,手术无望”,之后慕名求诊我院胃肠肿瘤内科林榕波主任医师。   医疗团队经多学科会诊(MDT)后,为他制定并实施了以PD-1/CTLA-4双抗药物为核心,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贝伐珠单抗及FOLFOXIRI化疗的方案。治疗过程中,团队密切监控反应并及时调整剂量,处理了包括药物过敏在内的挑战。   经过2个月的治疗,影像评估显示肿瘤显著缩小(PR),腹膜转移灶明显退缩。治疗11个周期后,今年2月,曹先生接受了高难度盆腔转移灶根治术及输尿管重建术,术后病理证实切缘无癌残留(R0切除)。近期复查CT显示体内已无肿瘤迹象(NED)。   胃肠肿瘤内科介绍   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内科目前共有医师13名,床位39张,科室拥有一批业务精湛的医护人员,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研究生导师2名。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亚专科成员在中国抗癌协会、中国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亚专科先后荣获 “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难治性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单位、国家级化疗所致恶心呕吐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福建省化疗所致恶心呕吐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2022年被列入医院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023年获批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参照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收治病种及核心技术清单,本亚专科应收治病种及核心技术覆盖率为100%,其中收治人数前2位的病种为大肠癌(结、直肠癌)、胃癌。其余收治病种包括:十二指肠及小肠肿瘤、肛管癌、胃肠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腹膜(原发、继发)肿瘤、腹膜后肿瘤等。目前针对胃癌、大肠癌的诊疗手段基本与国际同步,涵盖了化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抗肿瘤药物治疗,胃肠肿瘤内科是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积极响应者,依托胃肠肿瘤、胃肠间质瘤、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原发性/转移性肝癌等多个多学科诊疗(MDT)小组,整合内科、外科、放疗、影像、病理、介入、护理等多学科专家,定期讨论,为每一位病情复杂患者提供最优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中晚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晚期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亚专科秉承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并重原则,每年新增几十项国际、国内多中心或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为患者提供了获得更好疗效或最新治疗手段的机会,研究结果多次发表于高质量SCI期刊,并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会议进行口头及壁报交流,科研成果丰硕,多项研究结果成为我国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诊疗规范的循证医学依据。亚专科积极推动“卫生部消化系统肿瘤合理用药基层培训工作”,定期举办系列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每年举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多名成员参与制定国内CSCO指南,为推动消化系统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团结奋进、精益求精。   胃肠肿瘤内科/供稿   苏丽玉/文   林榕波/审

  近日,一位乳腺癌晚期伴多发转移患者来院复查,自接受我院乳腺肿瘤内科专家团队的个体化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顺利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1年多前,38岁的赵女士(化名)因 “腹胀、呕吐、进食少” 就诊当地医院,全腹CT及PET/CT显示多处FDG代谢增高,考虑为乳腺癌伴多发转移,转诊我院乳腺肿瘤内科后,超声科、妇科等进行多团队合作,经右乳及右卵巢穿刺病理、宫颈及阴道壁活检病理,明确为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伴多发淋巴结、双侧胸膜、胃、双侧卵巢、宫颈、腹膜、全身多发骨转移(cT4aN2aM1 Ⅳ期),免疫组化提示ER强阳性,PR阳性,HER-2低表达。同时患者还患有精神分裂症、脂肪肝等病史。   在刘健主任医师的指导下,陈侃主诊医师、张琦医师、游敏晶医师仔细研究病情、全面评估预后,并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认为患者为激素受体阳性型非特殊类型乳腺癌,晚期一线治疗可采用目前先进理念的内分泌治疗+CDK4/6抑制剂的方案。   2024年1月,赵女士开始接受“亮丙瑞林+依西美坦片+瑞波西利”内分泌靶向治疗联合地舒单抗保骨治疗。经过1个月的治疗,她的病情有所缓解,恶心、呕吐症状完全缓解,且毒副反应轻。之后复查显示肿瘤控制良好。   刘健主任医师介绍,该患者确诊时为乳腺癌晚期伴多发转移,病情复杂且严重。治疗方案精准针对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特点,采用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并及时根据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从复查结果看,多处病灶出现退缩,转移情况得到一定控制,胸腔积液吸收,肿瘤得到控制,为晚期乳腺癌综合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案例。同时,患者合并精神分裂症,在治疗过程中需兼顾精神状态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这也为多学科联合治疗提出了挑战与思路。   近年来,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在我国的占比逐渐升高,60岁以下的女性患者占接近50%。同时,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往往比绝经后患者的恶性程度更高,不良预后因素更多,基因特征也具有其独特性。对于患者本身而言,绝经前晚期乳腺癌患者因乳腺癌而死亡的风险更高,且对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影响更大。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乳腺癌亚型,其细胞周期调控相关通路活跃,与靶向CDK4/6等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可通过断肿瘤细胞增殖信号传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重塑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浸润与杀伤能力等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活性。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创建于2000年,是我国第一个乳腺肿瘤内科亚专科,也是我省第一个推行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亚专科和我省第一个组建乳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的亚专科。作为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学组副组长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专家培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初级保健智慧与健康基金会乳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近年来,经过全科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乳腺肿瘤内科先后创立了“全国青年文明号”、“国家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实践培训基地”、“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中国乳腺癌高风险人群基因筛查项目应用研究中心”、“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科普基地”、“粉红丝带俱乐部”等等。在国台办的海峡论坛上与台湾乳房医学会签订“海峡两岸乳腺癌防治合作框架协议”,已举办12届“海峡乳腺论坛”。科室还是MEDSIR成员单位(国际乳腺癌研究协作组织)。   乳腺肿瘤内科/供稿   陈侃/文   刘健/审

  6月12日,我院妇科肿瘤诊治中心成功将国际尖端的M6型射波刀与4D CT影像技术创新融合,在省内率先开展针对难治性妇科恶性肿瘤肺转移侵及肺门的超中央型肺癌的精准放射治疗。这一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院在攻克转移、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这一临床难题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为省内该类患者提供了全新的、高度精准的无创治疗选择。   首例治疗 突破传统困境的“精准打击”   66岁的林女士(化名)是难治性卵巢透明细胞癌侵及肺门的超中央型肺转移患者,此前进行了手术、化疗、靶向等多线治疗。患者因自身原因不再考虑化疗。由于传统放疗手段在精度和器官保护方面的限制,难以对病灶实施有效打击,冯梅主任医师团队精心设计个体化方案,利用4D CT精确建模肿瘤运动范围,M6射波刀如同“长了眼睛”,在患者呼吸起伏间动态锁定目标,成功将消融级的高剂量射线精准投送至病灶核心,同时最大限度保护了周围脆弱的气管、心脏及脊髓等重要的危及器官。治疗过程顺利,患者耐受性良好。   技术亮点 动态追踪下的“隐形”精准消融   本次治疗的核心在于两大尖端技术的强强联合。   ✅ 4D CT精准定位:利用四维CT扫描技术,全程捕捉患者呼吸周期中肿瘤及周围器官(如食管、主支气管)的动态运动轨迹,精确描绘出肿瘤的“运动范围”,彻底解决因呼吸运动导致的靶区偏移难题。   ✅ M6射波刀毫米级“雕刻”:搭载先进人工智能的M6型非等中心非共面射波刀系统,如同拥有超高精度的“隐形手术刀”。由灵活的机器人手臂驱动,可实时追踪呼吸运动,在毫米级精度内对形态不规则、位置刁钻的妇科恶性肿瘤病灶(尤其是骨、肝、肺、脑等转移灶)实施高剂量、少分次的立体定向放射(SBRT)治疗。其非侵入性的特点避免了开刀风险。   专家解读 破局“难治”困局的新利器   冯梅主任医师介绍,M6射波刀联合4D CT技术的引入,完美解决了动态靶区追踪和超精准剂量投递两大核心难题。这使得我们对那些手术困难、化疗靶向耐药、病灶紧邻重要器官的“硬骨头”肿瘤,能够实施安全有效的“定点清除”,显著提升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晚期患者带来了实质性的生存获益。此次针对恶性肿瘤肺转移的精准放疗,彰显了我院妇科肿瘤放疗技术在省内的领跑地位,并拓展至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转移灶治疗领域。中心将持续深化该技术在全身各部位寡转移灶(如骨、肝、肺、脑等转移灶)的应用研究,为更多晚期肿瘤患者点燃生命新希望,引领我省精准肿瘤治疗迈上新台阶。   妇科肿瘤诊治中心   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作为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博硕士培养点,是国家第一批卵巢癌与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是福建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与福建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也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妇科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现下辖4个病区,编制床位220张,年收治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及外阴癌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数均居省内各大医院首位。近年来,在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基础上,科研工作提质增效,连续获批多项重要课题资助,尤其是在临床转化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目前,中心承担了大量国际与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努力将最新的科技成果造福于广大肿瘤患者。未来科室将更加注重临床与科研协同发展,打造研究型、创新型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为助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奋力前行。   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供稿   钟沛霖/文   冯梅/审

  近日,一位晚期肺癌患者返院复查,经我院胸部肿瘤内科专家团队采用新药治疗后,肿瘤控制良好,且仍处于持续缓解中,缓解期超6个月。   2022年3月,65岁的刘女士(化名)在外院确诊为“左上肺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T3N2M1a IV A期EGFR L858R突变”,转入我院后接受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靶向治疗。影像学复查评估显示肿瘤显著缩小。同年11月复查CT发现肺部肿瘤进展,再次行肺部肿物活检,病理仍提示肺腺癌,基因检测结果为EGFR L858R突变。自2022年12月起,患者先后接受了“培美曲塞+卡铂+贝伐珠单抗”方案、多西他赛单药、PD-1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以及靶向联合长春瑞滨等四线方案治疗。去年9月,刘女士出现咳嗽伴胸痛症状,CT复查提示肿瘤再次进展:纵隔淋巴结增大、双肺结节增多,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五线治疗宣告失败,治疗陷入僵局。   此时,由我院胸部肿瘤内科何志勇主任医师担任主要研究者(PI)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价SYS6010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初步疗效的Ⅰ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经评估,患者符合入组条件,开始接受SYS6010治疗。   用药6周后,刘女士复查CT显示左肺上叶原发灶及胸膜转移灶明显退缩,纵隔淋巴结缩小超过50%,疗效评价达到部分缓解(PR),其咳嗽、胸痛症状显著缓解。后续每6周一次的CT评估均显示肿瘤持续缩小,近期复查提示肺部原发灶大部分退缩,双肺结节显示不清。截至目前,她已顺利完成11个周期的治疗,疗效维持PR。治疗期间,患者仅出现轻度食欲下降,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何志勇主任医师介绍,在我国,约60%的肺腺癌患者携带EGFR敏感突变。尽管第三代EGFR-TKI是当前的标准一线治疗,然而约70%的患者会在2年内出现耐药进展。耐药后的治疗策略需分层管理:对于局部或缓慢进展者,推荐维持原TKI治疗并联合局部干预(如放疗);而对于全面或快速进展者,建议通过组织或液体活检明确耐药机制——若检出可靶向通路(如MET扩增),则采用“原TKI+对应抑制剂”的双靶治疗;对于耐药机制不明者,则首选含铂化疗±抗血管生成或免疫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已展现出突破性疗效及良好安全性,为靶向耐药患者带来了新希望。SYS6010是一种靶向EGFR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它能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受体,通过内吞作用将高活性细胞毒性药物精准递送至癌细胞内部,诱导DNA损伤和细胞凋亡。本例为EGFR敏感突变患者,在经历包括靶向药物在内多达5线治疗后耐药,于接受SYS6010治疗期间取得了显著疗效,充分展示了SYS6010在破解EGFR突变肺癌耐药难题上的突破性潜力。除EGFR-ADC外,针对EGFR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第三代EGFR-TKI靶向治疗耐药的情况,胸部肿瘤内科还牵头或参与多项全球及全国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如TROP2-ADC(MK-2870)、HER2-ADC和EGFR-HER3 ADC等,这些新药及新策略为克服EGFR-TKIs耐药带来了新的曙光。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是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胸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现下辖3个病区,编制床位99张,致力于肺癌、食管癌、胸膜间皮瘤、胸腺肿瘤等胸部肿瘤的治疗,年均收治患者17000余人次。近年来,在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目前,科室承担了近200项国际或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包括晚期肺癌一线免疫联合治疗,免疫耐药后的治疗,肺癌少见靶点靶向治疗,以及驱动基因阳性耐药后的治疗,新型的免疫治疗,ADC类药物的临床等等。努力为广大肺癌、食管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手段和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胸部肿瘤内科/供稿   林景辉/文   何志勇/审

  近日,我院肿瘤免疫学研究室暨肿瘤内科研究室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IF=10.5)发表研究成果《Synergistic blockade of SHP-2 and A2AR signal pathways with targeted nanoparticles restores antitumor immunity of CD8+ T cells(靶向性纳米微粒协同阻断SHP-2和A2AR信号通路恢复并增强CD8+ 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我院陈明水主任技师为第一作者及第一通讯作者,李洁羽副主任技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通过靶向CD8+ T细胞的纳米颗粒(SCNP/αCD8),同步阻断SHP-2磷酸酶和腺苷A2AR通路,破解PD-1抑制剂临床响应率低及耐药性高难题,为肿瘤免疫治疗开辟新路径。PD-1/PD-L1抑制剂临床响应率不足30%,T细胞功能耗竭及非PD-1通路抑制(如腺苷信号、磷酸酶调控)是主要耐药机制,传统单药治疗难以突破多重免疫抑制屏障。研究人员设计的载有SHP099(SHP-2抑制剂)和CPI-444(A2AR拮抗剂)的靶向纳米颗粒,为PD-1耐药患者提供替代方案,拓宽了免疫治疗受益人群。该研究成果为推动“纳米载体+多通路阻断”免疫联合疗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福建省肿瘤医院   内科研究室、科教科/文   王维嘉、宗井凤/审   

首页上一页 首页 上一页 {{el}} 下一页 尾页 下一页尾页 共{{pageCount}}页,当前第{{pageIndex}}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