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看直播) 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早诊早治,控制癌症风险因素,推进规范化诊疗,加强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福建省肿瘤医院联合福建广电融媒体中心推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特别策划系列节目,与您一起守护健康“科学防癌,健康生活”! 本期关注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专家做客直播间:“胰”路守护 远离“癌王” 直播时间:2025年4月18日 晚8点整 广播直播:FM1036福建新闻广播(4月18日20:00) 音频直播:学习强国、蜻蜓FM、喜马拉雅 视频直播:海博TV、I看直播 电视播出:福建新闻频道(4月21日 21:00 4月22日 12:35)
4月12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国肿瘤临床学会携手出版的《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2024》编委会在北京举行。我院黑色素瘤团队连续五年牵头执笔中国临床肿瘤学黑色素瘤年度进展,林晶副主任医师代表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在编委会上做2024年黑色素瘤领域的中国年度进展汇报。 2024年中国黑色素瘤研究领域持续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年临床转化与基础研究领域共发表相关文献1412篇。经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多轮严谨评审,最终从众多研究中遴选出三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重点推荐为黑色素瘤领域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重要研究进展。 肢端黑色素瘤新辅助免疫联合疗法:高病理缓解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斯璐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溶瘤病毒OrienX010的新辅助免疫方案,并在IIIB-IV M1a期可切除肢端黑色素瘤的II期单臂试验中取得突破。该方案使病理缓解率达77.8%(含33.3%完全缓解),病理缓解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mDFS)显著优于未缓解者(28.8个月 vs. 未达到)。安全性方面,80%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1-2级轻度反应。该研究以封面文章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不仅确立原位免疫联合疗法在早期肢端黑色素瘤中的临床价值,更为新辅助治疗树立了创新范式。 黏膜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放疗:显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针对鼻腔鼻窦黏膜黑色素瘤(NPMM)术后易复发的临床难题,北京肿瘤医院郭军、崔传亮教授团队开展回顾性研究,纳入300例术后患者,对比单纯手术与手术联合放疗的效果差异。结果显示,联合放疗组中位局部无复发生存期达66.7个月,较单纯手术组(20.3个月)延长近3倍,局部复发风险降低63%。对T4a/IVA期患者,复发风险更降低30%。两组安全性相当,放疗未增加严重毒性。该研究首次以循证医学证据确立辅助放疗在NPMM局部控制中的核心价值,为《中国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术后治疗规范更新提供关键依据。 NRAS突变晚期黑色素瘤靶向治疗 针对侵袭性NRAS突变黑色素瘤的治疗困境,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斯璐教授团队牵头完成妥拉美替尼关键Ⅱ期注册研究。这项单臂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该药物在晚期患者中实现32.6%的客观缓解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9.5个月,尤其肢端/黏膜亚型患者缓解率更高(45.8%)。安全性方面,主要不良事件为1-2级血肌酸激酶升高(35%)和腹泻(28%),均可控且无致死病例。2024年3月15日,妥拉美替尼全球首发上市,不仅填补NRAS突变黑色素瘤治疗空白,更被《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誉为国际新标准,标志着该领域治疗范式的革新。 陈誉主任医师表示,中国临床研究加速产出突破性成果,为全球黑色素瘤治疗贡献创新方案。作为全国规范化进程的重要例证,福建省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团队将继续在CSCO专委会引领下,整合全省的治疗力量,推动诊疗网络建设,并在精准分型、新型联合疗法等领域深耕突破,为患者打造优质高效的"中国方案"。未来,我院将持续发挥区域研究的核心作用,助力提升全国黑色素瘤诊疗水平。 科室介绍 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肿瘤免疫治疗中心)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以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为学科特色的肿瘤内科亚专业。科室编制床位32张,科室共有2名正高级职称专家、1名副高级职称专家和8名中级职称专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科室现有1位博士生导师和2位硕士生导师。在学科带头人陈誉副院长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在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陈誉主任医师、陈玲主任医师和林晶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了多部国家级指南的制定。 科室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多位骨干成员参与和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中青年重大项目、联合创新课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知名会议上进行报道和展示,并发表了60余篇SCI文章,其中包括在《JAMA Oncology》等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2024年,围绕黑色素瘤核心内容申报的《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体系的构建和研究》项目,荣获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建科起,科室承担了70余项临床研究,跻身国内该领域第二,推动了5个创新药物的中国上市,赢得业界高度认可。在积极开展常规治疗手段的同时,科室还注重在新技术方面的探索,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措施。目前,科室开展了“人工智能皮肤检查灯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技术”和“溶瘤病毒皮下注射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技术”等新技术,荣获“福建省肿瘤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科室能够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科室将继续关注和应用最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肝癌临床研究,4月17日,由我院副院长方主亭团队承担的“钇-90放射栓塞联合持续性肝动脉灌注与钇-90放射栓塞治疗大肝细胞癌的对照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我院在推进肝癌精准治疗研究迈出了坚实一步。 该项临床项目旨在通过对比单用钇-90放射栓塞与其联合持续性肝动脉灌注治疗的疗效差异,探索两者协同抗肿瘤的可能性,力求在治疗策略上实现突破。该项目不仅有望推动大肝癌治疗从经验向循证迈进,也代表着我院在精准介入治疗与肝癌领域研究方面持续发力。 肿瘤与血管介入科、项目组成员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相关人员参加启动会。会上,明确了研究流程与相关职责分工。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动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
【内容简介】 本期垒土沙龙(第150期)邀请到的嘉宾是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林明蔷医师,她将给我们带来主题为“食管癌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策略:现状与挑战”的精彩演讲。 食管癌作为全球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的疗效已进入平台期,患者预后仍不理想。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兴起为食管癌治疗带来了新突破,尤其是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生存获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协同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然而,这一联合策略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期沙龙分享国际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发展方向。 本期垒土沙龙活动由我院头颈放疗科邱素芳主任医师担任主席,我院放疗科刘明珠副主任医师担任主持人,并邀请到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吴梓依医师、黄宗伟医师担任讨论嘉宾。各位专家将从多学科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发表独到的见解。欢迎各位同仁踊跃参与! 主讲人:林明蔷 医师 主持人:刘明珠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