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直肠癌患者来院随访,经我院肝胆胰肿瘤内科专家团队采用免疫治疗后,肿瘤得到控制,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R)。 2年前,赵女士(化名)因“大便反复带血”就诊当地医院,查出直肠癌,肿瘤位置很低,离肛门只有4厘米(医学上称为“低位直肠癌”)。这意味着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保肛非常困难,极可能需要永久性的肠道造瘘(挂粪袋),且手术前通常要经历放化疗。之后她慕名找到我院肝胆胰肿瘤内科杨建伟主任医师和黄莎副主任医师团队。经详细检查发现,她的肿瘤属于“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型。这个特性适合进行免疫治疗,即一种调动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方法。 考虑到患者肿瘤的特殊分子类型,科室多学科专家(MDT)团队经过仔细讨论,决定为她尝试PD-1抑制剂免疫治疗,这样可以避免手术和放化疗。 经过近一年的治疗,患者的直肠内的肿瘤病灶完全消失,达到了医学上的“临床完全缓解”。截至目前,这一疗效已持续保持了近两年,赵女士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直肠癌是一种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群,近年来年轻患者数量也在上升。对于肿瘤位置比较低(靠近肛门)的患者,传统治疗往往面临一个难题:为彻底切除肿瘤,不得不切除肛门并进行肠道造瘘(即在腹部开口挂粪袋)。这不仅手术创伤大,术前通常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放化疗,整个过程对患者身体和生活质量影响都很大。不过,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直肠癌(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通过免疫治疗有可能避免手术和放化疗,使患者保住肛门,恢复正常生活。 黄莎副主任医师介绍,免疫治疗为特定类型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有机会在不进行手术和放化疗的情况下,实现肿瘤的显著退缩甚至完全消失,从而保住肛门和正常的排便功能,极大地提高生存质量。 因此,在确诊直肠癌后,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相关的检测(如基因检测、免疫组化检测)。这些检查就像是为肿瘤做一次“深度分型”,能帮助医生精准判断患者是否属于能从免疫治疗中极大获益的类型(如MSI-H),从而为患者制定最合适、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小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福建省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内科开展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胆道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联合外科、介入科、放疗科积极推动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针对消化道肿瘤并发症及药物治疗肝毒性的规范化诊疗体系。 由杨建伟主任医师、黄莎副主任医师牵头组建省内首个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诊疗(MDT)小组及福建省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参与多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相关指南的编写,在福建省内积极推广神经内分泌肿瘤精准个体化、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 科室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关注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聘我国药物性肝损伤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茅益民教授为特聘教授,构建全面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诊治体系,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及疗效。 科室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每年新启动参与国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超过40项,目前在研临床研究60余项,每年惠及400多例肿瘤患者,涵盖了消化系统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全程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肝胆胰肿瘤内科/供稿 黄莎/文 杨建伟/审
近日,我院神经肿瘤外科团队研究成果《Single-cell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e analyses reveal MAZ(+) NPC-like clusters as key role contributing to glioma recurrence and drug resistance(单细胞与空间转录组分析揭示MAZ(+)NPC-like细胞簇是促进胶质瘤复发和耐药的关键角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JCR 1区 TOP,IF 7.5)发表。我院神经肿瘤外科周开甲副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顾强博士为第一作者。 该研究针对脑胶质瘤患者在接受标准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MZ)治疗后普遍面临耐药复发临床挑战,创新性地利用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技术,系统揭示脑胶质瘤中一类具有神经前体细胞样特征(NPC-like)的细胞簇在TMZ耐药中的核心作用,通过高通量药物敏感性分析,筛选出紫杉醇(Paclitaxel)联合曲美替尼(Trametinib)这一极具前景的联合用药方案,可在有效覆盖不同肿瘤细胞亚群的同时降低神经毒性,为克服TMZ耐药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标志着我院在解析肿瘤耐药微环境及开发克服耐药新策略方面取得重要前沿进展。 神经肿瘤外科介绍 神经肿瘤外科主要开展脑深部功能区肿瘤、三四脑室肿瘤、鞍区肿瘤、桥小脑角及颈胸腰段脊髓肿瘤等神经系统肿瘤的外科手术,是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联盟成员单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神经外科联盟成员单位、CSNO认证的肿瘤医院神经外科联盟成员单位。目前配备有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立体定向仪、超吸刀(CUSA)、等离子刀、术中彩超、术中C臂机、神经电生理监测仪等设备及美敦力气动、史赛克电动等动力系统。现有副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博士2名,硕士1名。 科室能够开展大、小脑半球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三叉神经鞘瘤、四脑室、侧脑室室管膜瘤、髓质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颈胸腰段脊髓肿瘤等颅脑、脊髓肿瘤4级手术。多模态影像引导下的神经肿瘤精准微创手术治疗、基因分子病理指导下的个体化精准综合诊疗脑胶质瘤、脑转移瘤(尤其是脑膜转移,脑脊液播散等难治性转移瘤)的多学科综合诊疗等是科室诊疗特色。 科室注重临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承担福建医科大学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任务,定期组织参与院内、院际及区域间的疑难病例MDT讨论,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多中心科研课题的临床研究,在SCI、国家级、CSCD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神经肿瘤外科/供稿 周开甲/文 陈书尚/审
日前,我院疼痛科专家团队为一名口服大量阿片类药物后疼痛仍未缓解的患者成功实施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什么是鞘内泵植入术? 鞘内泵植入术又称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利用鞘内镇痛原理,通过高强度材质的药盒以及导管组成长期向椎管内输注镇痛药物的通路,将药物输注到背部脊柱中间(医学上称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就像疼痛中转站)上,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 根据药盒、止痛泵的放置位置分为半植入式和全植入式鞘内泵。 将导管理在体内,体外连接止痛泵持续给药,定期更换止痛泵药盒。优点是首次费用相对较低,患者可根据疼痛变化增加止疼药剂量;缺点是需要经常去医疗机构更换药盒,要对止痛泵连接处进行定期护理,日常维护相对较频繁,长期使用可能总体费用相对较高,且体外止痛泵个头较大,因此该系统适用于预期寿命较短的癌痛患者。 全植入式鞘内泵 将导管、药盒以及止痛泵均完全埋置于皮下,体内止痛泵持续给药,定期通过无损伤针穿刺位于皮下的药盒添加止痛药,该系统的优点是装置完全埋在体内,感染风险较低,对患者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不影响洗澡。患者可根据疼痛情况,用体外遥控器临时增加止痛药剂量。缺点是首次治疗费用高,但维护频率少,每次维护费用不高,长期使用总费用有可能比半植入式低。因此该系统比较适合于预期寿命较长的癌痛患者。 鞘内泵适用于哪些患者? ▶ 需长期大量使用吗啡等镇痛药物,不能耐受大剂量吗啡或其他麻醉镇痛药带来的毒副反应的患者。 ▶ 经保守药物治疗无效,不能使用其他疼痛微创治疗方法的疼痛患者。 ▶ 经过神经阻滞、神经破坏治疗、静脉PCA治疗等方法仍无法见效的难治性癌痛。 鞘内泵植入术系微创介入手术,开展前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条件,如: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有无异常。对预期生存期小平1个月,身体极度虚弱者,不建议行鞘内泵植入术治疗。所以,在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良好情况下,应尽早行鞘内泵植入术。 植入式鞘内给药输注系统发展史 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治疗在国际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先进疗法。 1981年,美国开展首例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 治疗顽固性癌痛并获得成功。 1991年,FDA正式批准吗啡可用于鞘内输注。 2000年,该系统获得了SFDA的批准,井于2003年底在国内全面开展。 为什么要选择使用鞘内泵植入镇痛术? ■ 靶控镇痛,精准安全:靶点给药(植入式给药输注系统是将镇痛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断疼病信号经骨髓向大脑传递,直接作用于疼痛—神经传导通路,故微小的输注量调节即产生很大的镇痛效果。 研究表明吗啡300毫克口服=100毫克静脉注射=1毫克鞘内 输注;用低于1/300的口服吗啡剂量,将镇痛药物直接传送鞘内,大大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诸如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 针对爆发痛不定时发作的特点:持续低流量输注模式的应用,将有效减轻甚至消除爆发痛。 ■ 微创操作: 切口小,创伤小。 患者在使用鞘内植入式药物输注系统进行疼痛治疗间歇期,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活动并洗澡,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疼痛科主要开展微创介入镇痛手术,治疗各类疼痛性疾病,包括:(1)各类癌痛;(2)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各类神经痛;(3)手术及放疗后导致肢体淋巴水肿;(4)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引起的疼痛;(5)难治性失眠、痛经、呃逆等疾病。 福建省肿瘤医院疼痛科现有医师5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开设床位7张。主要治疗疾病包括各类癌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神经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手术及放疗后肢体淋巴水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引起的疼痛,以及难治性失眠、痛经等症状。 科室配备了先进的治疗设备,如皮下止痛泵、静脉止痛泵、鞘内止痛泵、硬膜外止痛泵、COSMAN射频消融治疗仪、脊髓电刺激器等。主要技术包括肌肉软组织注射、腹部内脏神经丛阻滞、腰交感神经阻滞、椎管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脊髓电刺激等。 学科带头人郑辉哲主任医师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从事麻醉和疼痛治疗工作二十多年,擅长临床麻醉,难治性癌痛、慢性疼痛及术后疼痛的微创介入和神经调控治疗。 疼痛科/供稿 黄华清/文 郑辉哲/审
近年来,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人们对皮肤健康关注度的提升,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皮肤恶性肿瘤及相关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在众多皮肤肿瘤中,基底细胞癌作为一种常见类型,因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和潜在危害,愈发受到临床关注。而皮肤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更是成为守护皮肤健康的关键防线。 近日,我院皮肤科专家团队为一名基底细胞癌患者成功切除肿瘤,达到根治效果。 患者彭女士(化名)左小腿上有一块不起眼的黑斑,因近一两年它开始悄然增大,颜色也变得深浅不一,边缘不再清晰,甚至微微隆起,在家人的劝说下,彭女士来到我院皮肤科就诊。 皮肤科田伟副主任医师接诊后,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职业敏感性,考虑这不是普通的色素问题,立即为彭女士安排了皮肤镜检查——这项无创检查,如同给皮肤装上了“透视眼”。在皮肤镜下,黑斑呈现出恶性病变的典型特征,初步判断极有可能是皮肤恶性肿瘤——基底细胞癌。随后,田伟医生按照皮肤恶性肿瘤的手术标准进行了扩大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基底细胞癌,与皮肤镜的诊断结果一致。因为发现及时,通过手术就成功切除了肿瘤,达到了根治的效果。田伟医生借此病例提醒,关注皮肤上的细微变化,及时就医检查很重要。 什么是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BCC)起源于皮肤基底层细胞,多发于老年人群,常见于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手背、小腿等。它通常表现为皮肤上缓慢增长的结节或斑块,可能呈现为珍珠状、半透明、边缘卷曲、中央凹陷的外观,常伴有溃疡形成,易出血、渗液,且不易愈合 基底细胞癌的诊断:火眼金睛识破皮肤“伪装” 01.皮肤境检查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手段,在基底细胞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皮肤镜,医生可以清晰观察到皮肤表皮、真皮乳头层的细微结构和色素变化。在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下,可呈现出多种特征性表现,如不对称的色素网、不规则的蓝灰色小点、白色瘢痕样区域、糜烂或溃疡等。这些特征有助于医生与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等良性皮肤病变进行初步鉴别。 02.人工智能皮肤镜辅助诊断技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皮肤镜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皮肤科领域的一大创新亮点。该技术荣获2024 年度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项目。它基于海量的皮肤疾病图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皮肤镜图像进行分析,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对于基底细胞癌,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早期误诊和漏诊的风险,尤其对于那些形态不典型、难以与其他皮肤病变区分的皮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参考。同时,它还能识别抗肿瘤治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为患者的整体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03.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基底细胞癌的 “金标准”。在皮肤镜等检查提示可疑皮损后,医生会取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在显微镜下,病理学家可以观察到基底细胞癌细胞形态特征:肿瘤细胞形态类似基底细胞,呈团块状或岛屿状分布,细胞核深染,排列拥挤,周围有明显的间质反应,包括胶原束玻璃样变和黏液样变等。通过病理检查,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进一步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范围以及有无神经、血管侵犯等,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基底细胞癌的治疗:多手段出击,精准打击 01.手术切除:对于多数基底细胞癌患者,尤其是肿瘤局限、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深度等因素,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进行扩大切除,确保将肿瘤组织完整切除,同时尽量保留周围正常组织,减少对患者外观和功能的影响。例如,在上述左小腿基底细胞癌病例中,通过按照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标准进行扩大切除,成功切除了肿瘤,术后病理证实切缘阴性,达到了根治效果。早期发现并手术切除的基底细胞癌,其治愈率较高,患者预后良好。 02.放射治疗:对于一些因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无法耐受手术,或者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的患者,还可考虑其他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的DNA,抑制其生长和增殖,对基底细胞癌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适用于头面部等对美容要求较高的部位。 03.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它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激活光敏剂,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活性氧物质,从而破坏癌细胞。在基底细胞癌的治疗中,光动力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适用于浅表性基底细胞癌。其治疗过程相对简单,先将光敏剂局部涂抹于病变部位,待光敏剂被癌细胞充分吸收后,再用特定波长的红光照射病变区域,激发光敏剂产生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光动力疗法不仅能够有效杀灭癌细胞,还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周围正常组织,减少手术疤痕和对外观的影响,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尤其适合对美容效果有较高要求的患者。 04.靶向治疗:对于一些局部晚期基底细胞癌患者,还可使用索立德吉等靶向药物治疗。索立德吉是一种口服的 hedgehog 信号通路抑制剂,可特异性地作用于基底细胞癌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生长。目前在福建省内,仅我院有该药物,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改善了他们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预防与早期发现:守护皮肤健康的基石 防晒措施:由于紫外线照射是基底细胞癌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因此日常做好防晒措施至关重要。外出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尤其是在紫外线强烈的时段(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可使用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等物理遮挡工具,同时涂抹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SPF)≥30、具有 UVA 和 UVB 双重防护功能的产品,并每隔 2 - 3 小时补涂一次,以确保防晒效果。 皮肤自查与定期体检:定期进行皮肤自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皮肤异常变化。每月可在明亮的光线下,借助镜子仔细观察全身皮肤,重点关注日光暴露部位,查看有无新发的痣、斑点或结节,以及原有皮肤病变是否出现形状、颜色、大小改变,有无瘙痒、破溃等异常情况。此外,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皮肤科专业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期日光暴露者、有皮肤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皮肤肿瘤病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基底细胞癌虽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但通过皮肤镜检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以及病理确诊等完善的诊断体系,结合手术切除、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可实现早期手术根治,为患者带来良好的预后。同时,加强预防意识,做好防晒和皮肤自查,是我们守护皮肤健康、抵御基底细胞癌侵袭的重要防线。福建省肿瘤医院皮肤科在基底细胞癌的诊疗领域不断创新探索,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为您的皮肤健康保驾护航。 皮肤科/供稿 黄于芳 郑休嘉/文 田伟/审
编者按: 为推进廉洁医院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实施思想崇廉、文化养廉、教育促廉、阵地育廉、融合倡廉“五廉工程”,我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廉洁医院文化建设”专栏,宣传廉洁医院文化建设典型和先进人物,持续打造“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新风正气福建“名片”,巩固医德医风建设成果,推动“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取得实际成效。 本期专访福建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林端瑜。 提起“核医学科”,不少人一知半解,甚至谈“核”色变。 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她与“核”同行三十多年,借助着核医学的“丁达尔之光”为患者筑牢抵挡病魔的坚固防线。她便是核医学科主任林端瑜。 勇闯新路的“核”先锋 有时候,职业的选择仿佛是无法言语的缘分,又像是命中注定的必然。 上世纪80、90年代高考是先填志愿再考试,录取是“开盲盒”。1991年,高中毕业的林端瑜在机缘巧合之下,选择了医学院校,自此便与“白大褂”结下了不解之缘。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对医学的热爱便如同种子般在她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学医之路颇为艰辛。但从小不服输的她,从需要对解剖课进行心理建设的“萌新”起步,逐渐成为班上的尖子生。 1994年,毕业季的钟声敲响。作为优秀毕业生的林端瑜迎来了诸多选择。谢绝了多家医院伸出的“橄榄枝”,她毅然踏入了福建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 此时的核医学科颇为“冷门”。这个当时只有3名成员的科室,不仅缺乏顶尖的设备,业务量也少得可怜,只能进行一些体外项目检测等简单业务。 然而,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激发她的韧性。她坚信,作为现代医学重要标志的核医学科,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 很快科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8年,林爱珠主任引进科室第一台ECT;2005年,唐明灯主任引入第二台显像仪器符合线路SPECT/CT;2011年,科室配备先进的PET/CT……但越来越多先进设备的引入,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十年如一日,她扎根核医学的“蓝海”,如海绵般不断汲取着核物理、核化学、核药学及临床方面的知识,用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拓展着自身能力。在她看来,每一次诊疗承载的,不仅有医学的严谨,更有患者的信任。 现代核医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诊疗一体化。诊是分子影像的精准诊断,疗则是以放射性药品进行的靶向治疗。在福建省肿瘤医院,作为靶向治疗“灵魂”的放射性药物,一度是医院的弱环。“放射性药物不是想用就能用的,医院能使用哪些药物受限于取得哪一类的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 2009年,福建省肿瘤医院作为试点单位,成为省内第一家取得《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医院。要实现放射性药品生产或配制,需要更高类别的许可,在技术支撑、质量控制、人员管理、制度规范、辐射防护等方面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为了打破瓶颈,林端瑜带领团队全力攻坚。2024年4月,医院获批第三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 2024年底,医院自产的放射性药品18F-FDG通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三批检测,拿到“通行证”,获得省药监正电子备案,并在2025年1月,成功接入国家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数据库并顺利获得院内制剂代码,这一突破意味着医院在放射性药品上实现了自产,让患者直接受益。 随着“卡脖子”难题的松解,她赢得了掌声和赞誉。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一个个技术难关攻克的背后,她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其中压力很难用言语表达,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有时成败就在毫厘之间。那段时间,我们把相关条款梳理了一遍又一遍,发现一个问题,就着手解决一个问题。通过了一个审批,又要着手准备下一步”林端瑜说。“为了尽快实现自产,林主任带领团队日以继夜不断攻坚,只希望尽快解决问题,为患者找到一个最优解。”核医学科李生栩副主任医师感慨地说。 如今,林端瑜正带领团队向代表着国家最高标准的第四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发起“冲锋”。“如果成功,就意味着我们能自主研究、开发和使用更多的放射性新药,突破发展瓶颈,开展更多的检查、治疗项目,为患者提供更优质诊疗服务。”林端瑜憧憬地说。 学科前行的推动者 医院核医学科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日常开展线上伴飞学习活动。 “通过伴飞学习,科室可借鉴兄弟医院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核医学影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等方面长处,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林端瑜介绍。 这项从2023年8月开启的学习活动,不仅是沪闽两地医疗合作深化的生动实践,也是医院核医学科在林端瑜带领下不断寻求自我提升的缩影。 培养一名成熟的医务工作者极为不易,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知识,培养周期也长,而打造一个优秀核医学团队更是难上加难。作为科室带头人,多年来,林端瑜对核医学科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情感。 “医学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科学,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需要整个团队持续努力。”林端瑜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年轻团队的殷切期望。她坚信,“青年有志,未来可期。” 在业务上,她“手把手”将技术和经验倾囊相授,鼓励年轻医生“内外兼修”、多技多能;在学术上,她注重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引导青年骨干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住院医师陈东至今记得,刚到科室的他便在林端瑜的建议下,半年内把科室各个岗位都轮转了一遍。“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求和标准也有区别。多亏有林主任悉心的指导,帮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这半年的经历,让我对科室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为迅速融入团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她还鼓励我们年轻医生在科研上要勇于尝试和探索。她告诉我们,每一项新技术的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希望所在。”陈东回忆。 在她不懈的努力下,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这个30年前只有3人的“边缘”科室,已发展成为拥有多台先进设备及25名专业医护技人员的硬“核”科室。近5年来,科室共有2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实现SCI文章零突破。 在带领团队勇攀医学高峰的同时,林端瑜还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作为团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她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复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的科训‘能吃苦、愿奉献、守诚信、永相助’令我印象深刻,这正是核医学科人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就像科室里以周明为代表的几位同事,在剂量相对高的特殊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余年,默默无闻奉献着。也正是有这种力量的支撑,科室才能一步一步往前走到现在。”林端瑜感慨地说。 身教胜于言传。多年来,她以身作则,用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着每一位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她对待病人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以及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让我们明白医生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核医学科李生栩说。 充满温度的守护者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也是林端瑜的座右铭。在她看来,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就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急患者所急。 “也许他只是你今天遇到的100名病人中1名。但你对他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全部。”这是她常和年轻医生提及的一句话。 在核医学科,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多个岗位上午提前半小时到岗。发起人正是林端瑜。原因很简单,患者进行PET/CT的检查前,必须要空腹4到6小时。如果早半小时开始检查,患者就能集体少挨饿半小时,同样的,她强调优化检查流程,只要每个患者检查衔接时间减少2分钟,那么每天就能提效一小时。 为了提高科室团队的服务意识,林端瑜还曾组织开展一项特殊的学习——医疗服务礼仪。大家围坐一起,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再结合自身工作分析不足,探讨改进的举措。课后,每人还要上交一份学习心得。 刚开始,这样的学习只针对在窗口人员,渐渐地,科室全体成员都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我们面对的患者,大多是带着病痛而来。在就医过程中,我们多做换位思考,给予他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对患者来说都是极大的宽慰和支持。”林端瑜说。 像这样以患者为中心的故事在核医学科还有很多。 今年,一名患者进行口服放射性碘-131治疗,当晚在病房内出现了晕厥等症状。出差至凌晨2点到家的林端瑜,次日清晨7点多便已赶至医院。由于情况紧迫,顾不上换上厚重的铅衣服(隔离服),她便立即投入到诊疗中。最终,患者被确诊为低钠血症,对症下药后很快回复正常。此时,距离患者服用碘-131还不到24小时,而碘的半衰期是8天。 “那时心里想的只有患者的安危,根本顾不上数值超没超标,当时科室倪雷春副主任医师和急诊科医生都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射线与患者,我们科的医技护人员都会选择患者的。”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林端瑜很是平静。 在林端瑜的示范引领下,“一切为了患者”在核医学科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中午时段,走进核医学科,常常会看见这样暖心的一幕:虽然已是下班时间,但大家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只为能让更多的患者及时得到最精准的诊疗。 从设备的更迭到核药的自产,从技术的创新到服务的提升,如今的核医学科正如春日中的小树般茁壮成长着。“科室发展取得的进步,都是在前辈积淀的基础上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获取的,现在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正如《荀子•修身》中所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林端瑜充满着信心。 纪检办/供稿 刘雅清/文 余宏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