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结直肠癌占所有肠癌的5%-10%,其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易于在家族中多人相继发病;二是发病年龄较早(平均45岁);三是患者还可能同时患上其他器官的癌症。若家族中存在肠癌病史,深入了解这些“基因缺陷”对于预防疾病、保障家人健康至关重要。
认识遗传性肠癌
如果身体里控制细胞修复的关键基因(比如MMR、APC基因等)出了问题,肠道细胞就可能无法正常修复和更新,最终发展成癌症。这类基因问题会通过“显性遗传”传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携带缺陷基因,孩子就有50%的概率会别遗传到,男女几率一致。
常见的遗传性肠癌主要有两种类型:
❖林奇综合征(LS):约占遗传病例的3%,患者的DNA修复基因(如MLH1、MSH2)存在缺陷。这类人不仅容易得肠癌,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达60%,还可能面临胃癌等多达11种癌症的威胁。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约占遗传病例的1%,APC基因缺陷会导致青少年时期肠道长出数百甚至上千个息肉。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息肉几乎全部会在40岁前癌变。还有一种较温和的类型(AFAP),息肉数量少一些,但仍有70%的癌变风险。
以“先症者”为起点:精准锁定高危家系的“破局之钥”
“先症者”是家族中首个确诊遗传性肠癌的成员,其基因检测结果如同一把钥匙,可以帮助我们:
01 锁定致病突变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如NGS),精准识别APC、MMR、POLE等基因突变位点;
02 溯源高危家族
一人突变阳性,直系亲属遗传概率高达50%,家系筛查刻不容缓;
03 制定干预策略
根据突变类型(如林奇综合征、FAP),定制个性化监测方案。
2020年至今,本中心累计已筛查出上百例遗传性肠癌先症者,同时追踪其各个家系成员,检测出数十名无症状突变携带者,携带者早期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早诊早治 改写家族命运的真实案例
3年前,39岁的张女士(化名)因“便血”就诊,确诊为林奇综合征相关结肠癌。基因检测发现MSH2基因致病突变;动员8名亲属筛查,3人突变阳性;弟弟肠镜发现2处早癌,内镜下完整切除,免于开腹大手术及器官切除.同时张女士确诊时已是III期,经综合治疗目前持续无肿瘤复发,弟弟因早诊早治,5年生存率预期达95%以上。
我院大肠癌诊治中心的优势
目前我院大肠癌诊治中心涵盖:遗传咨询团队——解读报告、心理疏导、家系动员;内镜微创团队——精细化筛查,一站式切除癌前病变;肿瘤防治团队——针对已癌变患者,提供手术/化疗/免疫等全程管理。
中心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遗传性大肠癌家系全周期管理体系,长期致力于遗传性大肠癌的精准诊疗。以“先症者”为起点,通过基因检测、家系追踪及终生管理形成的闭环模式,科学地进行筛查和主动干预,成功将家族成员的患癌风险从“注定”转变为“可控”。
大肠癌诊治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大肠癌诊治中心是全省规模最大、专业齐全的大肠肿瘤诊疗机构,涵盖大肠肿瘤外科、内科及腹部放疗科,开放床位115张,拥有70余名医护人员,年接诊大肠癌患者超13000人次,手术量达1500例以上,腹腔镜手术占比80%以上。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达76.8%,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心依托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资源,打破传统科室壁垒,借助MDT多学科协作,提供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相结合的全病程一体化诊疗方案。同时,通过科普宣传和高危人群筛查,建立早期预警机制,推动全省早筛早诊工作。
中心以《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为指导,创新应用达芬奇机器人、3D腹腔镜、荧光导航等微创技术,结合NOSES、ISR、TaTME、Bacon等术式,完成精准切除与功能保护。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探索出围手术期全程管理模式,大幅降低术后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同时成功开展多脏器联合切除及复杂疑难手术,为患者争取最大生存获益和最佳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心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腹膜转移、遗传性大肠癌、难治性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及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形成特色,构建全省最大结直肠癌数据库与肿瘤生物样本库,医疗与科研实力稳居省内领先、国内一流。
大肠外科/供稿
陈昌江/文
杨春康/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