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专注每一束光,照亮生命旅程。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成立于1984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历经40载岁月沉淀,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奋斗,不断发展壮大,从现代放疗技术到综合治疗手段的创新应用,逐步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前列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书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潘建基教授,一位中国放疗领域的杰出人物,他的职业生涯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学科发展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早年,他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与追求,毅然踏上出国深造的征途,这一去便是七年。在这漫长的留学岁月里,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国际先进的放疗技术与管理理念,更在科研与实践的熔炉中锤炼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1994年,在法国留学7年,并被聘为法国正式的放疗医师后,他面对祖国的召唤,满怀报国之心,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全家踏上归国之路,目的地是他最早的出发之地:福建省肿瘤医院。学成归国后,潘建基教授将满腔热血和所学知识全部倾注于提升我院放疗事业的发展上。面对当时国内放疗科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勇于探索,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放疗创新之路。在他的引领下,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迅速崛起,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跻身国家先进行列,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
他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担任了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副主委,被誉为“国之名医”、“中国好医生”,更是福建省的“最美人物”,这些称号不仅是对他个人医德医术的肯定,更是对他长期以来致力于提升放疗水平、造福广大患者的无私奉献的最高赞誉。
在福建放疗专业领域内,潘建基教授无疑是领军人物和代表人物,他为福建放疗专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激励着年轻一代不断前行,共同谱写放疗事业的新篇章。在庆祝放疗科建科40年之际,放疗科的年轻一代吴梓依博士对潘建基教授作了深度访谈。
吴梓依:潘建基教授,您好!感谢您跟我们分享放疗科的成长故事。放疗科作为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重要学科,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请您先为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这40年的建设历程。
潘建基:不客气,很高兴有机会分享这些珍贵的记忆。放疗科自1984年成立以来,经历了几代放疗人的努力和奉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最初仅有的一两台设备和几名工作人员,到现在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肿瘤放射治疗中心,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这40年来,我们不仅见证了放疗技术的飞速进步,也见证了无数患者在这里重获新生。
吴梓依:在这40年的发展过程中,您作为放疗学科主要的领航者,有哪些心得体会呢?
潘建基:我院放疗学科40年发展历程,我是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学科第一代带头人是我们的老前辈林祥松主任。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学科的发展除了要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奉献,还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创新。我们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同时,我们也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的放疗技术和理念。这些努力,让我们放疗学科在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吴梓依:作为学科带头人,您在带领科室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潘建基:挑战肯定是有的。比如,早期我们的放疗技术相对落后,设备也不完善,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我曾在法国求学和工作多年,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放疗技术和理念。回国后,我带领团队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我们的质量管理和治疗水平。同时,我们也积极引进新设备,完善科室的硬件设施。这些努力,让我们科室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吴梓依: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您有哪些心得和经验可以分享?
潘建基: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科团队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我们科室非常注重团队建设,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培训活动,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鼓励年轻医生多学习、多实践,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支持和帮助,鼓励他们到国内国外交流学习、攻读硕士、博士。40年来,我们选派优秀的医生和物理师到美国、瑞典、法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进修或做博士后,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我本身就是科室第一个选派出国留学的。现在,我们科室已经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团队,这是我们科室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于科室发展也很重要,从我个人来说,1996年时,我就将近距离放疗穿刺、插植技术手把手地教给年轻医生,使得当时大多数医生都学会了此项技术操作。其他技术亦是如此,只要肯学,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我希望科室能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
吴梓依:在技术与设备革新方面,科室取得了哪些成就?
潘建基:我回国后,创新性开展一系列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国内引起关注。之后,开展适形放疗、X刀、调强放疗、TOMO放疗技术,都是在国内较早进行的,一直处于学科前沿。1996年起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是近年来,在放疗学科第三代学科带头人引领下,我院放疗学在技术与设备革新方面取得了很多新成就。比如,我们引进了多台高端放疗设备,包括Unity磁共振加速器、全新一代放射外科立体定向射波刀等。这些设备的引进,让我们的治疗更加精准、安全、有效。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如自适应放疗、影像引导放疗等。更为可喜的是,重离子质子放疗一体机项目也即将开始建设。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的治疗水平。
吴梓依:在科研成果与荣誉方面,放疗学科有哪些亮点?
潘建基:我们学科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临床与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在建科初期,我们科室就十分重视临床与基础研究结合,当时在国内期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三篇(含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等),还荣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我们团队首先创立了“腔内+经颌下咽旁间隙插植内后装放疗技术”;证实采用缩小临床治疗靶区体积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对于鼻咽癌是可行的,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咏梅教授共同主导了第八、第九版鼻咽癌UICC/AJCC分期系统的制定,这在国际上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在食管癌放疗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的科研成果奖,放疗科共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开展的鼻咽癌、宫颈癌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CO等杂志。这些荣誉和成果,不仅提升了我们学科的学术地位,也为我们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我们科室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住院医师放疗科规范化培训基地,还承担福建医科大学放射肿瘤学硕士和博士生培养、放射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发展势头很好。
吴梓依:在这么多荣誉和称号中,您最喜欢哪一个?
潘建基:我觉得份量最重的是“中国好医生”这个称号,做一名好医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一名好的医生,不光要有好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要让患者感受到温暖,这是“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中心内涵。
吴梓依:对于放疗学科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期望?
潘建基:对于科室的未来发展,我充满着期待。希望我们学科在陈传本教授、吴君心主任和邱素芳书记等第三代学科带头人引领下继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放疗技术和理念。此外,我们还要注重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科室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相信,在全体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科室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吴梓依:您对放疗科的同事们有哪些寄语和期望?
潘建基:我想对放疗科的每一位新老成员说:感谢40年来历代放疗人为学科发展和提升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努力和支持,我们放疗科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未来,我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共同为放疗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