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专题专栏
肿瘤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肿瘤科普

  2024年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知道你的肺功能”。旨在强调肺功能对于维护呼吸健康、预防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的重要性。   2024年世界慢阻肺日宣传要点   一、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确诊需进行规范的肺功能检查及胸部影像学、血常规等检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患病率较高,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达13.6%,患者人数近1亿。但其患病知晓率为0.9%,肺功能检查率为4.5%,呈现出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规范化诊疗率低的特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科普教育、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亟待加强。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怎么预防?   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室内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以及早年事件(如低出生体重、儿童期呼吸道感染等)也不容忽视。   一、要加大戒烟宣传及科普力度,倡导公众戒烟,同时避免二手烟暴露。   二、要做好室内外空气污染防护,提倡厨房通风改造和炉灶改造,雾霾天气要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   三、要加强职业防护,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减少职业环境中粉尘或者有害气体、重金属颗粒暴露。   四、要注意预防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道感染,减轻支气管—肺发育阶段的异常损伤。   五、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避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急性加重。   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气促、喘息、胸闷、咳嗽加重,发热,痰量增加、颜色和(或)粘稠度改变等,提示可能发生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35岁及以上人群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高危人群:   (一)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   (二)儿童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者;   (三)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者;   (四)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者。   四、怎样及时发现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当高危人群出现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时,需到医疗机构或呼吸专科门诊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筛查,必要时需进行肺功能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身疾病管理。   一、要学会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简单的呼吸操等呼吸康复技能。   二、要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出做好呼吸道防护,戒烟,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   三、要正确、规律使用吸入药物,及时向医务人员反馈使用效果、操作方法和不良反应;定期到医疗机构或接受基层医生随访,每年至少做1次肺功能检查。   四、要结合病情需要,在家中配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制氧机或呼吸机,储备急救药品。   五、要学会识别病情的急性加重,当近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较既往明显加重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每年11月的第三周是“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教育 倡导 立即行动”。作为一项全球性运动,旨在提高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和了解。   全世界各地都存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新的耐药机制出现并在全球传播,威胁着我们治疗普通传染病的能力,导致原本可以继续正常生活的人死亡或残疾。下面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耐药”。   1.什么是微生物耐药?   微生物耐药是指在常规治疗剂量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导致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2.为什么细菌会产生耐药?   (1)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   自然界中的细菌存在天然耐药性,天然耐药菌和敏感菌同时存在。当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后,敏感菌不断被杀灭,耐药菌则大量繁殖。若人和动物感染了耐药菌则表现出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导致抗菌药物的疗效降低。   (2)诱导耐药。   在抗菌药物的诱导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不断提高,直至抗菌药物完全无效,甚至出现“超级细菌”。   3.耐药菌会传染?   (1)耐药基因可通过细菌繁殖传给下一代,也可在细菌间的传播,因而耐药性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并且同一细菌可接受不同的耐药基因,因而容易出现多重耐药性导致一种耐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2)各种微生物(细菌)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细菌定植”,因此当人体接触了存在耐药菌的环境时,耐药菌有可能在体内定植,在一定的情况下(如长期免疫低下的人群等)还会诱发感染。   4.延缓耐药我们能做什么?   首先,不随意自行购买、使用抗菌药物。   很多人平时“感冒、发烧”的时候都会自行购买“拜复乐(莫西沙星)、头孢等”抗菌药物自行服用,但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只需对症治疗即可,抗菌药物对其并没有效果,因此不可盲目自行购买、使用抗菌药物。   其次,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   当您确因病情需要医生给您开具了抗菌药物时,抗菌药物用法用量及疗程应遵循医嘱,不可擅自增减剂量,并且需按疗程服用,不应随意停药,否则容易出现病情反复并可导致细菌耐药。   最后,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讲卫生,多锻炼,增强个人免疫力,避免细菌感染,从源头上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一种经皮肤吸收的常见癌痛镇痛药物,它具有用药方便、作用持久、胃肠道反应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我们的药师在与患者或家属的交流中发现存在许多用药误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正确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   哪些患者可以选用芬太尼贴剂呢?   芬太尼贴适合用于中度到重度慢性疼痛的癌痛患者,同时口服依从性差的患者。   在患者无法口服或者通过口服不能吸收止痛药物(禁食、呕吐、胃肠黏膜受损、梗阻状态等)时,除了考虑有创的注射给药,还可以选择无创的透皮贴剂。相比较于注射给药,外用的贴剂不需要刺穿皮肤,不会引起疼痛和创伤,也不需要特殊的技术或设备,患者可以自行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哪里痛贴哪里吗?   芬太尼透皮贴剂需选择正确部位——不是“哪里痛贴哪里!”   芬太尼透皮贴剂通过皮肤吸收后才能进入中枢系统发挥全身镇痛作用,因此对吸收的部位也有要求。建议患者贴在身体较平坦的未受损的部位,如前胸、上臂等,避免粘贴经常摩擦的部位,防止贴剂脱落。   要怎么正确使用芬太尼贴剂呢?   1. 准备敷贴部位   患者在贴芬太尼贴剂时皮肤要干燥干净,如果皮肤表面有污物用清水洗净即可。如果有毛发,可以用剪刀剪除。   2.正确的敷贴方法   按照箭头指示,撕开外包装。取出贴剂,撕下一边底衬。   3.正确使用贴剂步骤   将贴剂贴于准备好的皮肤,撕掉底衬,以手掌用力按压30秒。   芬太尼透皮贴剂可以随时换贴吗?   不可以,一贴芬太尼贴剂镇痛持续时间72 小时,患者需要在使用后的第72小时撕下旧贴。注意更换粘贴部位,及时记录更换贴剂的时间。   芬太尼透皮贴剂使用时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会的,贴剂中的主要成分芬太尼主要是通过皮下组织吸收的,进入人体循环,药物的血药浓度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当皮肤温度升高到40 度的时候,理论上它的浓度可能提高约 1/3。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使用部位接触热源,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患者在使用电热毯、电烤灯,或泡澡、泡温泉时要注意避免粘贴部位与热源接触。还有家属应对于低烧的患者需密切关注。   取下的旧贴可以当垃圾一起扔掉吗?   不可以。废弃药品属于有害垃圾。   使用过的芬太尼透皮贴上仍有药物残留,如果同家庭垃圾一起扔掉会污染环境。同时芬太尼是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不规范地处理,若流入非法渠道,会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因此使用后贴剂应沿粘贴面对折,放回原来的包装中,于复诊时交回医院门诊西药房,由药房做统一处理。   温馨提示   患者在疼痛治疗前需要医生对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剂量一定要经过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充分评估后才可做调整。患者切勿自行调整剂量以免引发风险。   另外,芬太尼的代谢是通过肝药酶CYP3A4代谢,因此它会与很多药物产生相互影响。同时在用药期间,需要忌烟酒。   有任何用药疑问欢迎患者、家属到药学门诊咨询。   挂号就诊   药学门诊需要挂号就诊(可享受国家医保报销)   看诊时段   每周一至周五8:00~12:00(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诊地点   位于门诊大楼2层综合诊区   福建省肿瘤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 黄春萍/文   福建省肿瘤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 刘文彬/审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2024年宣传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糖尿病知识需知道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一是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二是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年龄≥40岁;   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有糖尿病家族史;   缺乏体力活动;   高血压;   血脂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   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   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如何预防糖尿病?   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03   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患者如何做到自我管理?   健康生活: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配合诊治: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   主动管理: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平和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   寻求支持: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   来源:《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

  导语: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均居前列。然而,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胃癌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胃癌的高危人群   符合第1项和2~6项中任一项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胃癌的筛查对象:   1.年龄45岁以上;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4.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胃癌的预防策略   合理的饮食结构   均衡营养:保持饮食的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蛋、鱼、虾、牛奶、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不仅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还有助于预防胃癌。   减少腌制和熏制食品:腌制和熏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易导致胃癌。因此,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食用这类食品。   低盐饮食:高盐饮食是胃癌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建议每天盐分的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下,以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因此,应尽早戒烟,并限制酒精的摄入量。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患癌风险。   积极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Hp)是一级致癌物,Hp感染是目前最明确、最重要、最肯定的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胃癌的发病率和Hp感染呈正相关;Hp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6倍。因此,对于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根除治疗,以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治疗慢性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胃病都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进行胃镜、X线等肠胃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变。   总结   胃癌虽然可怕,但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及定期体检和筛查等预防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将胃癌的发病风险降到最低。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注自己的健康,远离胃癌的威胁。   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刘胜/文   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七区负责人 陈路川/审   

首页上一页 首页 上一页 {{el}} 下一页 尾页 下一页尾页 共{{pageCount}}页,当前第{{pageIndex}}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