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专题专栏
肿瘤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肿瘤科普

  近日,我院鼻咽癌诊治中心通过先进的HARMONY自适应放疗技术与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让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成功实现了临床治愈,为鼻咽癌患者架起了一座通往希望的桥梁。   绝境求医:巨大肿瘤与复杂病情   患者郑先生(化名)因颈部肿大到我院求诊,经详细检查后确诊为局部晚期鼻咽癌(T4N3M0 Ⅲ 期,AJCC第9版)。鼻咽癌诊治中心许昀主任医师团队接诊时,巨大的双颈肿物已严重限制了郑先生的颈部活动,治疗难度极大。   破局之道: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治疗   面对郑先生复杂的病情,许昀主任医师团队经过多学科协作(MDT)讨论,制定了周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1.新辅助治疗开路: 先行4周期“吉西他滨+卡铂”化疗,同时联合信迪利单抗免疫治疗,旨在快速缩小肿瘤负荷。   2.同步精准打击: 后续采用同步放化疗,并联合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   3.核心“利器”登场: 放疗环节,启用了我院引进的全球领先放疗设备——HARMONY自适应加速器,进行高精度、个体化的放射治疗。   希望之光:肿瘤消退,回归生活   经个体化精准治疗后,郑先生双颈的巨大肿物完全消散,颈部活动显著改善。复查MRI显示肿瘤病灶已完全消退。目前,郑先生处于维持治疗阶段,生活质量良好,已成功回归家庭和工作岗位,重拾生活信心。   精准之钥:HARMONY自适应放疗技术   郑先生治疗成功的关键一环,正是HARMONY自适应放疗技术。这台国际顶尖设备,以其五大核心优势,成为攻克复杂肿瘤的“精准利器”:   01.毫米级追踪,误差“零容忍”:   ● 搭载多模态影像引导 (IGRT) 与实时动态追踪技术;   ● 如同“鹰眼”般实时捕捉呼吸、器官移动导致的肿瘤位置变化;   ● 自动调整射线角度与剂量分布,确保每次照射误差小于1毫米,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   02.高效治疗,体验升级:   ● 采用超高速多叶光栅 (MLC)与容积旋转调强 (VMAT) 技术;   ● 5分钟内即可完成传统设备需20分钟的治疗流程,单次治疗时间缩短50%以上;   ● 显著减少患者因长时间固定体位带来的疲劳和不适,尤其关爱高龄、体弱或疼痛敏感的患者。   03.全域覆盖,突破禁区:   ● 无论是脑部微小转移瘤、脊柱肿瘤,还是像郑先生这样的复杂头颈部肿瘤,HARMONY都能应对——它支持立体定向放疗、调强放疗等多种模式,像 “全能战士” 一样覆盖各类病灶,打破传统放疗的 “禁区”;   ● 支持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RS/SBRT)、调强放疗 (IMRT)、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等全模式技术;   ● 能精准“狙击”脑部微小肿瘤、脊柱转移瘤、胰腺癌等复杂或罕见病灶,实现多部位、多类型肿瘤的“无死角”治疗。   04.AI质控,安全护航:   ●内置人工智能 (AI) 质控平台;   ● 从治疗计划制定到执行,全程自动化监测;   ● 确保剂量投递误差低于1.5%,通过技术手段规避人为操作风险,为治疗安全上“双保险”。   05.动态优化,随“形”而变:   ●创新性搭载自适应放疗 (ART) 技术;   ● 治疗期间,每日通过CBCT影像自动比对患者当天的实际解剖结构(如肿瘤缩小、器官形态改变)与原始计划;   ● 实时调整照射参数与剂量分布,确保长期放疗中靶区覆盖始终精准,减少剂量偏差,提升疗效,降低副作用。   郑先生的成功治疗是我院鼻咽癌诊治中心坚持“个体化方案”与“精准技术” 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HARMONY自适应放疗技术的应用,不仅代表了我院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实实在在地为局部晚期甚至是晚期肿瘤患者,尤其是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的患者,点亮了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光。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与医者的仁心,将共同为更多患者架起通往健康的桥梁。   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放疗科鼻咽癌学科群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头颈临床专科放射治疗学科群,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建设项目单位主要学科群之一、福建省特色领先学科,福建省肿瘤医院临床重点专业科室,人才、设备、技术、科研、教学的实力达国内一流水平。开科40年来,科室积极开展鼻咽癌诊治科学研究,积极开展诊疗的各项新技术,使得鼻咽癌的疗效得到大幅提高。现设2个专科病区,110余张床位,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共有主任医师9名(二级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10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福建省高层次人才7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目前,年接诊鼻咽癌病例约1000例,承担了全省约一半的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治疗任务。   鼻咽癌诊治中心/供稿   陈楚莹/文   邱素芳/审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确诊的消息往往伴随着不安与迷茫。   作为现代精准医学的利器,放射治疗已成为食管癌综合治疗中‌关键、有效且安全的核心手段之一‌。对于许多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来说,放疗更是带来了宝贵的希望。   01.放疗前准备   全面评估 精准定位   医生会安排必要的检查(如胃镜、CT/PET-CT等),精准描绘肿瘤“地图”,评估心肺功能和营养状况,为制定个体化的放疗方案奠定基础。‌放疗中心的物理师和技师团队,会利用先进设备和软件,精确规划照射范围和剂量,确保治疗的精准性。‌‌   了解流程 心中有数   一个完整的根治性放疗疗程通常需要5-7周,每周5次(周一至周五)。每次治疗时间通常只需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过程无痛),大部分时间花在精确摆位上。‌   心理建设 轻装上阵   了解放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喉咙痛、吞咽困难、照射区皮肤反应、疲劳等)及其科学的应对方法,能有效减少焦虑。医院专业的医护团队,随时准备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02.放疗期间   精心呵护照射区皮肤(胸/背部)   ■ 穿:‌选择宽松、柔软的纯棉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 洗:‌用温水轻柔冲洗,‌禁用‌肥皂、沐浴露、酒精等刺激性物品。   ■ 护:‌‌严格防晒,避免抓挠;若出现发红、干燥、脱皮,务必‌严格遵医嘱‌涂抹药膏。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反应,并提供专业的护理指导。‌   营养保障(抗癌基石)   ■ 吃什么?‌高蛋白(蛋羹、鱼/肉末粥、嫩豆腐、营养配方粉/液)、高热量、易消化的软烂/流质食物(米糊、烂面条、蔬果泥/汁)是首选。   ■ 怎么吃?‌小口慢咽,少量多餐(建议1天5-6顿)。‌食物太硬?果断打成糊状。‌   禁忌:‌远离干硬、油炸、辛辣、过烫等食物,以免加重黏膜损伤。   ■ 吞咽困难严重?切勿硬扛,‌‌及时告知医生团队。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必要时会讨论放置鼻饲管或胃造瘘的方案,这是‌保障营养供给、支撑患者顺利完成治疗的生命线‌。   应对喉咙/食管疼痛(放射性黏膜炎)   ■ 勤用‌温盐水或小苏打水‌漱口(尤其是饭后、睡前),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 疼痛剧烈时,‌及时求助医生。‌可使用医生处方的止痛漱口水(如含利多卡因)或口服止痛药来缓解不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黏膜反应程度及时调整方案或用药。‌   预防反酸烧心   ■ 进食后‌切勿立即平躺‌,保持坐/站立姿势至少30分钟。   ■ 睡觉时‌垫高床头‌(使用楔形垫或调整床架高度,仅垫高头部效果不佳)。   ‌■ 按医嘱‌使用抑酸药物。   定期监测,防患于未然   ■ 每周检查血常规‌,密切监测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降低),预防感染和出血风险。‌   ■ 经常称体重,‌若体重出现下降趋势或下降过快(如一周下降超过1-2公斤),‌立即告知医生护士‌,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03.放疗后   ❖ 短期不适会缓解:‌皮肤反应、疲劳感多在治疗结束后2-4周内逐渐缓解。‌继续保证营养摄入和充分休息‌是康复的基础。   ❖ 发现问题及时就医:‌若再次出现吞咽困难或‌持续干咳、活动后气喘、胸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   ❖ 拥抱健康生活方式:‌‌坚决戒烟戒酒,‌‌均衡多样化饮食,进行‌适度活动。   ❖ 规律遵医嘱复查:定期复查是‌早期发现复发迹象或处理治疗相关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千万别掉以轻心。   出现以下紧急情况,请立即就医   ►高烧不退(体温>38.5℃)‌   ►呕出鲜红色血或咖啡样物,或排出黑色、柏油样大便‌   ►突发剧烈胸痛或背痛‌   ►呼吸困难、明显憋气感   放疗副作用因人而异,有人反应轻微,有人可能较重,不必过度恐慌,多与医生护士沟通,寻求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支持。   胸部肿瘤放疗科/供稿   李建成/文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不仅因为它早期症状隐匿,更因为它的高死亡率和治疗难度大。这提醒我们:早期发现才是关键。超声检查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在早期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胰腺癌为什么这么可怕?   01.死亡率高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仅为5%-10%,远低于乳腺癌、甲状腺癌等常见癌症。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约60%-70%的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02.治疗难度大   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但仅有15%-20%的患者在确诊时还有手术机会。   胰腺位置特殊,周围血管、神经丰富,手术风险高,术后易复发。   化疗和放疗效果有限,晚期患者平均生存期往往不足1年。   03.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消化不良、轻微腹痛、食欲下降,容易被误以为是胃病。   等到出现黄疸(皮肤发黄)、消瘦、剧烈腹痛时,往往已进展到中晚期。   超声检查能发现胰腺癌吗?   可以。超声检查利用声波成像,能够观察胰腺的形态、病变的大小、回声、血流信号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虽然胰腺位置较深,但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可以通过调整探头角度、改变体位及胃充盈等方法来提高检出率,发现肿瘤或异常病变时,可以应用增强超声(超声造影)进一步诊断病变的良恶性。   超声检查的优势   ▶ 无创无痛:无辐射,安全可靠。   ▶ 便捷经济:检查时间短,费用较低,适合初步筛查。   ▶ 动态观察:可实时监测胰腺及周围血管、胆管的情况。   哪些人需要做胰腺超声?   如果属于以下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 长期吸烟、酗酒者(吸烟者患胰腺癌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   ✅ 有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病史   ✅ 家族中有胰腺癌或其他癌症患者   ✅ 年龄超过50岁,近期出现不明原因消瘦、上腹隐痛或黄疸   胰腺超声检查前患者需要做哪些准备?   由于胰腺位于胃和肠管的后方,肠道内的气体和食物残渣可能会干扰超声成像。因此,为了获得更清晰的检查结果,体检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 空腹4-8小时(进食后,胃和肠道会充满食物和气体,遮挡胰腺,影响超声波的穿透,导致图像模糊)   ✅ 检查前4-8小时禁食(通常建议前一晚晚餐后不再进食)   ✅ 检查当天早上不要吃早餐(包括牛奶、咖啡等)   ✅ 避免嚼口香糖或吸烟(以免吞咽空气增加肠道气体)   ❖ 必要时饮水或助显剂来充盈胃部(水或助显剂可以作为良好的“声窗”,帮助超声波更清晰地观察胰腺。)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会要求患者喝500-800ml温开水或助显剂,使胃部充盈,推开肠道气体,更好地显示胰腺。   ✅ 检查前30分钟开始缓慢饮水(不要一口气喝完,避免胃胀不适)   ✅ 检查过程中可能需要调整体位(如侧卧或半坐位)   ❖ 检查前避免易产气食物   如果平时容易腹胀、消化不良,建议:   ❌ 检查前1-2天少吃豆类、碳酸饮料、洋葱等易产气食物   ✅ 可适当服用消胀药(如西甲硅油)(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超声发现异常怎么办?   如果超声提示胰腺有占位或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检查(如超声造影、增强CT/MRI或超声内镜)以明确诊断。早期胰腺癌通过手术根治的机会更大,因此切勿拖延。   日常如何保护胰腺?   ► 戒烟限酒:吸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果。   ►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胰腺健康。   ► 重视体检: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   胰腺癌虽凶险,但进行体检筛查,可早期发现胰腺病变,从而显著提高生存率。超声检查作为“健康守门人”,能帮助我们捕捉疾病的早期信号。如果有相关风险或症状,请及时就医。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才能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超声科/供稿   俞小青/文   唐丽娜/审

  什么是鼻咽癌   鼻咽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鼻咽部的恶性肿瘤。鼻咽位于鼻腔后方,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十字路口”。它的位置比较“隐蔽”,早期常常“悄无声息”,不容易被察觉。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晨起鼻出血或涕中带血丝   ·鼻塞(单侧或双侧)   ·耳鸣   ·听力下降   ·头痛   ·面部麻木   ·复视或视力下降   ·鼻咽部肿物   ·颈部出现无痛性肿块(可能是淋巴转移)   ·颅神经损伤:如眼球外展受限、面部感觉减退、声带麻痹等   这些“信号”一旦出现,不必恐慌,但建议尽早就医排查。早发现,早治疗,是战胜鼻咽癌的关键。   如何预防鼻咽癌   鼻咽癌虽然“隐蔽”,但并非无迹可寻。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远离烟酒:香烟和酒精是鼻咽癌的“危险拍档”。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刺激鼻咽黏膜,长期饮酒则可能放大这种伤害。   吃得健康:多吃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少吃腌制食品,如咸鱼、咸菜、腊肉等,这些食品可能含有亚硝胺类致癌物。   规律生活、适度运动:睡得好、动得够,身体抵抗力自然强。别熬夜,适当快走、爬楼梯、伸展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注意环境安全:减少暴露于装修污染、汽车尾气、化工粉尘等高风险环境。如有职业接触,应佩戴防护口罩或工作装备。   定期体检,主动筛查:特别是有家族史或高风险职业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鼻咽相关筛查。   鼻咽癌的筛查方式有哪些   及早发现,是攻克鼻咽癌的“关键一招”。目前常用筛查手段包括:   鼻咽镜检查:通过一根柔软的“细镜子”进入鼻腔直达鼻咽部位,可清楚观察是否有肿物或黏膜异常。过程虽然略感不适,但一般在几分钟内完成。   影像学检查(CT/MRI):能全面查看鼻咽及邻近组织的情况,评估是否有肿块或浸润。   病理活检:如怀疑病变,医生会取一小块组织送检,以确诊是否为恶性肿瘤。这一环节是诊断“金标准”。   EB病毒检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血液中EBV抗体或DNA水平升高可能提示鼻咽部异常,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辅助筛查手段。   结语:别让鼻咽癌“潜伏成功”   鼻咽癌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对它“一无所知”。请记住这三句话:   1鼻塞、耳鸣、颈部肿块要当回事   2少吃腌制食品,多吃蔬菜水果   3定期体检,及早筛查   每一份预防,都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守护。让我们携手,把鼻咽癌“揪”出来,让它无处遁形!   鼻咽癌诊治中心/供稿   邱秀芳/文   邱素芳/审

  拿到体检报告时,不少人会对心电图上的“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感到困惑,这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心脏出了大问题?别急,其实这个听起来颇为专业的医学名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聊聊右束支传导阻滞的那些事儿。   心脏里的“电线故障” 什么是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就像一座精密的“发电站”,窦房结是总开关,电流通过希氏束、左右束支等“电线网络”传向心室,指挥心脏规律跳动。而右束支,就是这条电路中一条细长的“电线”,它负责将电流传向右心室。当这条“电线”出了故障,电流传导受阻,就形成了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   许多人看到心电图报告上的”右束支传导阻滞”会感到十分紧张,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严重的疾病。就像家中的电线偶尔接触不良,有时这只是暂时的“小毛病”,但有时也可能是“电路老化”的预警,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从心电图看“端倪”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长相”   从心电图上观察,右束支传导阻滞具有显著的特征。   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情况下,V1或V2导联的QRS波群会呈现rsR′型或M型,就像一个小小的“波浪”;Ⅰ、V5、V6导联的S波宽钝,仿佛是被拉宽了的线条(图1)。   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QRS波群时限相对较短,其形态与完全性阻滞有相似之处,但表现不如后者那般“夸张”。   真假难辨?别把“冒牌货”当回事   部分健康的年轻人可能会出现一种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室上嵴图形”,这并非真正的传导阻滞。这种现象是由于右心室流出道和右心室交接部位的“室上嵴”肌肉传导稍慢,导致心电图上出现小r′波。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相比,它的QRS波时限更短,通常不超过0.08秒,而且V1导联的r′波很小,下降迅速,没有粗钝感,宛如一个“冒牌货”,很容易和真正的传导阻滞区分开(图2)。   多变的 “性格”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不同状态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性格”同样多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表现为“慢性子”,一旦出现便会长期存在,成为永久性的改变。然而,也有少数“急性子”,会“一过性”出现,比如在房室折返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可能会暂时“捣乱”,待心跳恢复正常,它也随之消失。   更为神奇的是,有些束支传导阻滞会“时隐时现”,呈现频率依赖性,仅在心室率增快或减慢时才显现。曾有案例显示,一位69岁的老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持续了4年多,未经特殊治疗,竟然自行消失,这表明它并非绝对不可逆。   危险信号 这些情况要警惕   不过,右束支传导阻滞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信号灯”。当它和其他“伙伴”一起出现时,就要提高警惕了。比如,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同时伴有PR间期延长和晕厥病史,可能是Lenegre病在作祟。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会慢慢损害心脏的传导系统,就像“电路”逐渐老化,严重时可能需要安装起搏器来“辅助发电”。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如果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这无疑是一个危险信号。这往往提示梗死面积较大,情况比较危急,就像“发电站”遭遇严重故障,需要立刻抢救。此外,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肺心病等,也可能导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出现。它如同这些疾病的“影子”,提醒我们要重视心脏的整体健康状况。   总之,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个“多面手”,既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变异,也可能是疾病的预警。拿到心电图报告后,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可掉以轻心,及时找医生解读,结合自身症状及其他检查,才能弄清楚它的“真面目”,确保心脏这一“发电站”始终正常运转。   心肺功能室/供稿   黄晓莹/文   蔡丹/审

  肝脏是我们体内默默无闻的“解毒工厂”,一旦出现肝癌(尤其是肝细胞癌,HCC),往往进展迅速,治疗困难。但你知道吗?我们的肠道菌群——那些看不见的小微生物,竟然可能在背后影响肝癌的走向!这些细菌会分泌各种“代谢产物”,像是它们的“化学武器”。通过“肠-肝轴”这条生理通道,这些物质可以传送到肝脏中,有的会“火上浇油”,促进肿瘤生长;而有的却能“雪中送炭”,抑制肿瘤,甚至帮助药物治疗。   助癌为虐的“敌对分子”   胆汁酸(某些次级胆汁酸):石胆酸(LCA)、脱氧胆酸(DCA) 等能刺激癌细胞转移扩散,扰乱肝脏自身的抗癌卫士(如FXR受体)的工作,破坏免疫系统,让“抗癌战士”CD8⁺ 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缴械投降”,帮助肿瘤逃避免疫追杀。   脂多糖(LPS):煽风点火,制造持续的炎症环境(癌症的温床),加速其生长和转移,帮癌细胞披上“隐身斗篷”(如升高PD-L1),逃避免疫。   三甲胺-N-氧化物(TMAO):由肠道菌群分解红肉、蛋类等产生,直接刺激癌细胞生长信号。与炎症因子“狼狈为奸”,共同促进肿瘤恶化。   特定短链脂肪酸(在特定情况下):在部分脂肪肝相关肝癌患者中,可能助长抑制免疫的调节性T细胞(Treg),削弱抗癌的CD8⁺ T细胞功能。   奋勇杀敌的 “同盟军”   特定胆汁酸:熊去氧胆酸(UDCA) 能“毒杀”癌细胞,并能改善肿瘤微环境,激活免疫细胞抗癌。与索拉非尼等抗癌药联手,效果更佳。   有益的短链脂肪酸(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等):   主要由好细菌分解膳食纤维产生,它们是:   ·抗癌信号兵:抑制促癌炎症通路(如TLR4/NF-κB),降低致癌因子水平。   ·表观遗传调控者:影响基因开关(如组蛋白乙酰化),抑制癌基因。   ·免疫调节员:恢复免疫平衡,抑制有害的IL-17产生,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能量干扰器:如β-羟基丁酸(BHB),能打乱癌细胞的能量代谢(糖酵解),使其“饥饿”或更易死亡(如铁死亡)。   吲哚类物质(来自色氨酸):(如来自色氨酸的吲哚-3-甲醇-I3C)能促使癌细胞“自杀”,阻断促癌信号,并增加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   特定益生菌及其产物:   ·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修复肠道屏障,减少有害物质入肝,改善免疫环境,增强PD-1免疫治疗的效果。   ·假长双歧杆菌:分泌乙酸盐,抑制促癌的IL-6/JAK1/STAT3信号轴。   ·嗜酸乳杆菌:产生戊酸,保护肠道,抑制肿瘤发生。   如何利用这些“代谢物武器”抗击肝癌   理解了这些肠道细菌代谢物的“双面性”,科学家正在开发新的防治策略。   “调兵遣将”——调控菌群本身:   ·“增兵” - 补充益生菌: 直接服用特定的有益菌株(如双歧杆菌、乳杆菌),增加“卫士”代谢物的产量。   ·“换防” - 粪菌移植(FMT):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移植给患者,重塑健康的肠道微生态。   ·“养兵” - 益生元/饮食调整:多吃膳食纤维(蔬果、全谷物),提高益生菌丰度,促其产生抗癌短链脂肪酸。生酮饮食(极低碳水)有利于产生丰富的BHB,也表现出抗癌潜力。   “精准打击”——靶向代谢物或通路:   ·开发药物激活有益受体(如FXR、GPR43),或阻断有害受体(如TLR4)   ·使用特定代谢物(如丁酸盐、UDCA)或其类似物作为药物或辅助治疗。   ·“纳米快递” - 先进递送系统:精准递送抗癌药和有益代谢物到肝脏肿瘤。   “强强联合”——与现有疗法配合:   ·联合免疫疗法:调节菌群和代谢物能显著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大大提高PD-1/PD-L1抑制剂效果(实验证明Akk菌水平可能预测疗效)。   ·联合化疗/靶向药:UDCA、丁酸盐、吲哚类物质等已被证明能增强索拉非尼、奥沙利铂等药物的抗癌作用,或逆转耐药性。   展望:肠道菌群——肝癌防治的新靶点   过去我们谈到肝癌时,关注点大多在肝脏本身。但现在,我们看到肠道中的微生物也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像是隐藏的“武器库”,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治疗疗效。未来,医生或许可以通过“个性化调控”患者的肠道菌群,提升抗癌效果,降低副作用。我们常说:“病从口入”,但现在科学告诉我们:“治病也可从肠入”。守护肝脏,也许要从呵护肠道微生态开始。   [1]Fukase K, Ohtsuka H, Onogawa T, Oshio H, Ii T, Mutoh M, Katayose Y, Rikiyama T, Oikawa M, Motoi F, et al: Bile acids repress E-cadherin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Snail and increase cancer invasiveness in human hepatobiliary carcinoma. Cancer Sci 99: 1785-1792, 2008.[2]Zheng D, Zhang H, Zheng X, Zhao A and Jia W: Novel microbial modifications of bile acids and their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Imeta 3: e243, 2024.[3]Zhou C, Basnet R, Zhen C, Ma S, Guo X, Wang Z and Yuan Y: Trimethylamine N-oxide promotes th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through the MAPK pathway. Discov Oncol 15: 346, 2024.[4]Zhou Y, Zhang Y, Jin S, Lv J, Li M and Feng N: The gut microbiota derived metabolite trimethylamine N-oxide: Its important role in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Biomed Pharmacother 177: 117031, 2024.[5]Lee S, Cho YY, Cho EJ, Yu SJ, Lee JH, Yoon JH and Kim YJ: Synergistic effect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on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sorafenib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via modulation of STAT3 and ERK. Int J Mol Med 42: 2551-2559, 2018.[6]Hu C, Xu B, Wang X, Wan WH, Lu J, Kong D, Jin Y, You W, Sun H, Mu X, et al: Gut microbiota-derive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regulate 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in HCC. Hepatology 77: 48-64, 2023.[7]Qin J, Huang X, Gou S, Zhang S, Gou Y, Zhang Q, Chen H, Sun L, Chen M, Liu D, et al: Ketogenic diet reshapes cancer metabolism through lysine β-hydroxybutyrylation. Nat Metab 6: 1505-1528, 2024.[8]Jing G, Xu W, Ma W, Yu Q, Zhu H, Liu C, Cheng Y, Guo Y and Qian H: Echinacea purpurea polysaccharide interven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ia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to inhibit TLR4/NF-κB pathway. Int J Biol Macromol 261: 129917, 2024.[9]Chen S, Han P, Zhang Q, Liu P, Liu J, Zhao L, Guo L and Li J: Lactobacillus brevis alleviates the progres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type 2 diabetes in mice model via interplay of gut microflora, bile acid and NOTCH 1 signaling. Front Immunol 14: 1179014, 2023.[10]Wu XQ, Ying F, Chung KPS, Leung CON, Leung RWH, So KKH, Lei MML, Chau WK, Tong M, Yu J, et al: Intestinal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complements the efficacy of PD1 therapy in MAFLD-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Rep Med 6: 101900, 2025.[11]Oh B, Boyle F, Pavlakis N, Clarke S, Eade T, Hruby G, Lamoury G, Carroll S, Morgia M, Kneebone A, et al: The Gut Microbiome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 Can We Use the Gut Microbiome as a Predictive Biomarker for Clinical Response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Cancers (Basel) 13: 4824, 2021.   [12]Iida N, Dzutsev A, Stewart CA, Smith L, Bouladoux N, Weingarten RA, Molina DA, Salcedo R, Back T, Cramer S, et al: Commensal bacteria control cancer response to therapy by modulating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Science 342: 967-970, 2013.   创新中心/供稿   王建民 丰强 /文   徐海鹏/审

首页上一页 首页 上一页 {{el}} 下一页 尾页 下一页尾页 共{{pageCount}}页,当前第{{pageIndex}}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