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专题专栏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

  为提升核医学诊疗水平,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近日,我院核医学科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开展第49期线上伴飞学习活动。自2023年8月起,每周四下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与我院核医学科开展此活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表示,这一交流将促进双方在核医学领域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推动肿瘤诊疗的规范化和精准化发展。我院核医学科主任林端瑜表示,通过伴飞学习,科室可借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核医学影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依托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平台,我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现同质化融合发展。核医学科每周互动学习活动,是沪闽两地医疗合作深化的生动实践。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在学术研究、临床诊疗、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更多形式的交流活动,共同为核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医技科室,主要开展肿瘤代谢PET-CT显像、多脏器核素显像、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治疗、90Y微球治疗肝脏肿瘤等。是福建省第一个取得《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和《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科室注重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承担福建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理论授课任务,参与编写教材《核医学》、《分子影像学》等,主持完成、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课题。

  2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首席专家、我院大肠癌诊治中心主任蔡三军教授来我院指导工作。蔡三军教授在我院大肠癌诊治中心团队的陪同下,参观了门诊、病房、手术室及多学科MDT门诊,详细了解中心成立以来的运营成果、技术开展情况及面临的挑战。他强调,当前大肠癌诊疗已迈入“精准化、综合化、全程化”的新阶段,中心需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强化MDT诊疗体系,推进科研临床转化,打造区域诊疗标杆。通过技术辐射、基层帮扶及学术交流,提升区域大肠癌整体防治水平。   蔡三军教授为我院青年医生进行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直肠癌手术现场教学。术中,蔡教授凭借对解剖层次的精准把控,完成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全程出血量不足30毫升。术后他在交流中勉励团队,“既要苦练基本功,也要勇于探索新技术,让患者真正从医学进步中受益。”   此外,蔡教授还为中心医护人员带来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系统梳理了大肠癌诊治从传统单一外科治疗到多学科协作(MDT)、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从粗放化到精准化的历史跨越。他表示,大肠癌已非“单兵作战”的战场,临床医生必须跳出系统思维,主动拥抱MDT模式。这意味着每位医生既要深耕专业,又需具备全局视野——外科医生要关注综合治疗,内科医生要理解手术指征,影像医生要参与疗效评估;并强调规范化诊疗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团队要严格遵循国内外指南,同时紧跟学科动态,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践。   蔡三军教授的指导为我院大肠癌诊治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今后的发展明确了“立足规范、瞄准前沿、服务患者”的路径。下一步,中心将以建设区域性大肠癌诊疗高地为目标,持续深化与顶尖团队的协作,推动临床、科研、教学全面升级,为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继续努力。

  近日,我院骨软组织肿瘤外科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严望军主任团队紧密合作,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复发性软组织肉瘤手术,标志着我院骨软组织肿瘤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患者为一名中年女性,因“背部复发性软组织肉瘤”入院,此前已在外院接受过多次手术和放化疗,肿瘤仍反复复发,且体积较大,侵犯范围广,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和风险极高。   面对复杂病情,我院骨软组织肿瘤外科团队依托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平台,立即与复旦肿瘤医院严望军主任团队进行远程会诊,共同商讨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方案中不仅包括肿瘤的完整切除,还涵盖了功能重建和术后康复计划,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保障。   手术当天,严望军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指导团队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完整切除肿瘤,并进行了功能重建。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目前已顺利出院。   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是沪闽两地医疗合作深化的生动体现。通过技术平移、专家派驻、远程会诊等多种形式,我院与复旦肿瘤医院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顶尖的医疗服务。

  近日,在我院放射诊断科开展诊疗能力提升专项活动之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放射诊断科常务主任张盛箭教授来院进行工作指导和交流。   会上,我院放诊科主任郑德春详细介绍了科室的科研、质控以及专项活动的具体工作。本次专项活动涉及医疗、科研、质控等多项内容,通过进一步加强亚专业建设,提升科室各专业小组诊疗工作的同质化和规范化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保障全院多学科讨论开展。张盛箭主任就科研发展方向、质控工作及亚专业组建设提出了实质性的建议和意见。   自2025年2月起,我院将定期安排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专家坐诊,为广大患者提供专业影像报告解读等就医新需求,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上海专家的影像门诊服务,提高就医获得感。

  为纵深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2月12日,我院举办肺癌多学科诊疗(MDT)能力提升专项活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放疗科范兴文副主任医师进行全程学术指导,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实现"疑难病例攻坚-诊疗规范重塑-长效机制建立"三维联动。   本次MDT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一例极具挑战性的巨大胸腔滑膜肉瘤(直径>8cm)术后治疗方案,该病例由我院医联体成员单位武夷山市立医院进行远程汇报,复旦肿瘤专家与我院MDT团队共同讨论,为患者制定最优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第二部分进行我院肺癌多学科讨论,复旦肿瘤专家全程参与指导,并分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癌MDT的临床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放疗科专家参与的肺癌MDT将固定为每月举行一次,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首页上一页 首页 上一页 {{el}} 下一页 尾页 下一页尾页 共{{pageCount}}页,当前第{{pageIndex}}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