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2023国家癌症中心肿瘤放射治疗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会上,国家癌症中心放疗质控专家委员会发布了由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福建省肿瘤质控中心主任陈传本教授为第一执笔人,我院胡彩容、吴君心、张秀春、潘建基等专家共同参与起草的《肿瘤放射治疗质量安全评价标准指南》等16项肿瘤放射治疗专业指南。 受国家癌症中心放疗质控专家委员会委托,在福建省卫健委的指导与支持下,《肿瘤放射治疗质量安全评价标准指南》由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放射治疗质控中心牵头执笔,严格按照国标要求,历时3年编制完成,旨在落实《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肿瘤诊疗管理,统一质量标准,提升诊疗质量,规范肿瘤放射诊疗行为,增强行业自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接到编写任务后,陈传本院长牵头召集相关放疗专家,在参考国家已有质控指南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肿瘤医院20年放疗质控标准和质控评价经验,联合广西、浙江、湖南、江西、江苏、吉林等省级肿瘤医院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通过分析各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放疗单位的个体化情况,适用于各省各级放疗单位的质量安全评价标准体系,搭建了同质化平台,解决了当前不同省份、不同级别的医院质量保证难以监控、质量控制规范化程度不高、质控水平难以个体化评估的实际问题,可以协助、指导并规范各级放疗单位的质控范围和质控行为,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同时也可以为各省市放疗质控中心的质控评价和质量安全管理提供统一有效的评价标准,进而为国家癌症中心和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行业监管与评审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作为一项国家标准,《肿瘤放射治疗质量安全评价标准指南》规定了肿瘤放射治疗质量安全的评价项目、评价要点、检查要素和评价对象等方面的评价,凝聚着我省肿瘤放射治疗质控中心专家委员及全省放疗工作者的集体智慧。《指南》的正式发布,在我省肿瘤放射治疗质控管理工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省放疗质量安全评价工作获得了全国同行的高度认可。
近日,我院病理科陈刚团队与福州大学童同团队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IF=16.988,中科院医学1区)发表了研究论文“Using less annotation workload to establish a pathological auxiliary diagnosis system for gastric cancer”,该项目成果发表标志我院在医工交叉领域取得的又一可喜成绩。 本研究通过少量人工标注的胃癌病理切片,建立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胃癌病理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特异性可达到0.8878,灵敏度接近1.0;同时,该系统可帮助病理科医生对肿瘤区域进行快速定位,使得病理科医生在有限的诊断时间内,完成准确的病理诊断。该系统有望在未来成为病理诊断辅助工具,在提高诊断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实现更加精细、定量化的诊断。 近年来,我院病理科与福州大学在人工智能方面深度合作,相关研究获批我院首个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基于人工智能的胃癌精准诊断与治疗技术研究》。围绕机器学习辅助肿瘤诊疗,陈刚团队近年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AMA Surg、Cell Reports Medicin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授权2项。
近日,我院内镜中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功能内镜注水泵”与浙江某医药科技公司签署专利实施许可协议。这是我院首例具备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实现医院成果转化“零”突破。 该项实用新型专利由内镜中心施宏主任医师牵头完成,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医院的基础条件完成发明创造解决问题的成功案例,为后续研发及其他项目的成果转化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科研成果转化背景简介 内镜注水泵是一种内镜诊疗时外载用电子机械装置,用于冲洗胃肠道的黏液、气泡、食物残渣或粪便等影响内镜视野的物质,辅助内镜诊断和治疗。 现有的内镜注水泵在使用时摆放在检查床边,受其脚踏和电源线影响,容易踢到或绊倒,使用时噪声大,功能上只有开和关,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压力选择调整控制水压、水温等。另外现有的注水泵尚无喷洒或注射药物的作用,内镜诊疗时需要额外使用注射针筒进行药物喷洒或注射,耗费时间且效果不佳。 施宏主任医师《一种多功能内镜注水泵》(专利号:ZL 2020 2 0526901.5;发明人:施宏、董芳芬)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既能调节水压又可以加热,还能限制电线的使用长度。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减少医护人员手术的操作时间。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制定出台了《福建省肿瘤医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不仅鼓励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创新,申请有价值的专利;同时鼓励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激活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日前,我院林榕波团队带领的全省多中心研究《索凡替尼联合双药 (FOLFOX/FOLFIRI) 或三药 (FOLFOXIRI) 化疗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二线治疗:随机、开放标签 II 期研究第一阶段结果》入选2023年世界胃肠道肿瘤大会壁报展示。 林榕波介绍,在我们的 II 期研究中,FOLFOXIRI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二线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 25%,疾病控制率为 7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 5.7m,比历史数据的双药化疗(FOLFOX/FOLFIRI)显示出可能的更好临床疗效。索凡替尼是一种 VEGFR1-3、FGFR 和 CSF-1R 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已在中国获批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临床前研究表明,索凡替尼联合化疗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达到协同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索凡替尼联合双药或三药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据了解,2023年第25届ESMO世界胃道肠肿瘤大会(ESMO World GI 2023)将于2023年6月28日至7月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会议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主办,代表了国际肿瘤学专业人士的年度盛会。林榕波团队长期专注胃肠道肿瘤的诊疗和研究,多次在国际顶级会议口头发言,多次参加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执笔,其自行设计的POF方案被CSCO胃癌诊疗指南收录。
2023年世界甲状腺癌大会(WCTC2023)将于2023年6月15日至17日在英国伦敦举行。我院头颈外科余见洪博士论文“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nvatinib in Neoadjuv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Thyroid Cancer: A Single-arm Phase II Clinical Trial”经过大会层层筛选,获壁报交流。 该项研究由我院头颈外科吴宇博士自主发起的一项观察仑伐替尼治疗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ChiECRCT20210247),旨在探索局部晚期甲状腺癌靶向新辅助治疗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晚期甲状腺癌靶向治疗的获益人群、耐药机制、肿瘤缓解模式及疗效评价体系。 世界甲状腺癌大会(WCTC)是全球致力于改善对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的最大和最受推崇的国际会议之一。WCTC的宗旨是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一个多学科的讨论甲状腺癌的管理和研究的氛围;讨论并展示全球甲状腺肿瘤领域管理和研究方面的所有最新成果,并为未来甲状腺癌的研究、发展方向奠定基础。预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科医生、内分泌学家、医学肿瘤学家、病理学家和其他致力于甲状腺肿瘤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等1400 余名与会者代表参加。 近年来,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在刘辉主任的带领下,在晚期甲状腺的靶向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本次展示的研究成果能获得国际会议认可,展现了我院头颈外科在晚期甲状腺癌诊疗与科研方面的不凡实力。刘辉主任表示,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交流,有助于培养中青年医师的科研思维及能力,头颈外科将继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动力,以科研改革促发展,全面推进学科建设。
近日,我院陈传本教授、邱素芳教授课题组联合福建师大林多教授团队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联合蛋白质组学首次揭示了鼻咽癌放疗抵抗细胞相关外泌体的拉曼分子图谱,并确定了LDH、COL7A1和COL1A2等与放疗抵抗形成相关的蛋白分子。 相关成果以“Profiling of tumor cell-delivered exosome by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based biosensor for evaluation of nasopharyngeal cancer radioresistance”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 IF=11.092),并被评选为封面论文,通讯作者为福建省肿瘤医院陈传本教授、邱素芳教授以及福建师范大学林多教授。生物信息分析提示在放疗抵抗外泌体中下调的COL1A2与DNA修复因子呈负相关,并伴随不良的预后。此外,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外泌体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分析,可构建高效的诊断模型对放疗敏感与放疗抵抗的两类外泌体进行准确判别,准确率可达92.4%。以上结果表明外泌体可作为鼻咽癌放疗抵抗评估的潜在标志物,而基于SERS光谱技术的外泌体检测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快速、灵敏的光学液体活检新方法,助力临床肿瘤的个性化精准医疗。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卫生健康中青年科研重大项目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