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探索治疗新路径,助力攻克骨肉瘤——HS-20093最新三期临床研究落地我院

发布时间 :2025-07-04 18:49 | 来源:本网

  骨肉瘤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和成人的恶性骨肿瘤,其中12岁以上患者占比高达80%。中国每年新增骨肉瘤患者约4200例,该疾病已于2023年9月被列入《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目前,对于一线及二线治疗失败的骨肉瘤患者,临床上面临着治疗选择匮乏的困境:疾病进展迅速、传统化疗药物耐受性差、疗效不佳且副作用显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前临床工作的迫切需求。

  为此,一项名为ARTEMIS-011的Ⅲ期临床研究正在全国多中心同步开展。该研究旨在评估新型抗体偶联药物注射用HS-20093与目前常用的“吉西他滨+多西他赛”联合化疗方案相比,在治疗既往二线治疗失败的骨肉瘤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B7-H3靶向治疗 精准狙击骨肉瘤的“智能导弹”
  B7-H3(CD276)是一种免疫检查点相关分子,在多种实体瘤中呈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研究表明,B7-H3在骨肉瘤等实体瘤中的表达率高达80%以上,使其成为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研发的理想靶点。
  HS-20093是一种靶向B7-H3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其独特的设计包括以下三个关键部分:  
  01.精准识别系统: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B7-H3高表达的肿瘤细胞。
  02.致命打击武器:有效载荷为强效小分子细胞毒药物,可高效杀伤肿瘤细胞。
  03.智能释放机制:连接子在肿瘤细胞内特定环境下断裂,实现毒素的定点释放,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识别—释放—扩杀”三效合一 开启精准治疗新模式
  HS-20093通过以下三步机制实现精准杀伤肿瘤细胞:  
  01.特异识别与智能归巢:通过抗体识别B7-H3,精准结合肿瘤细胞并内化进入细胞内部。  
  02.高效载荷定点释放:在肿瘤细胞内低pH值或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连接子断裂,释放高效毒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03.增强“旁观者效应”:释放的有效载荷可扩散至邻近肿瘤细胞,进一步扩大杀伤范围,提升整体疗效。 
  
临床重要进展数据
  2023年3月,“HS-20093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骨肉瘤的II期临床试验(ARTEMIS-002)”研究结果于2024年ASCO大会上首次公布,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  
  截至2024年3月,共纳入42例骨肉瘤患者接受HS-20093治疗,剂量为8.0 mg/kg(N=16)或12.0 mg/kg(N=26)。38例可评估疗效患者,12.0 mg/kg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17.4%;8 mg/kg组和12.0 mg/kg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6.7%和87.0%。截至随访,仍有52.6%(20/38)的患者在接受治疗。
  安全性方面,≥20%的患者出现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该项Ⅱ期研究中没有发现新的安全事件。
  
患者招募信息
研究标题:
  评估注射用HS-20093对比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既往二线治疗失败的骨肉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开放、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ARTEMIS-011)  
关键入组标准:  
  年龄≥12岁,经病理学确诊为骨肉瘤。
  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治疗(包括必须接受标准一线治疗,标准化疗一线治疗定义为接受以下标准治疗药物中的3种及以上:甲氨蝶呤、蒽环类药物、顺铂或异环磷酰胺)。
  根据RECIST 1.1标准,至少存在1个可测量靶病灶。
  ECOG PS评分为0~1分,预期生存期大于12周。
  未接受过B7-H3靶向药物、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类或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治疗。  
分组方式:
  随机分为实验组(HS-20093治疗)和对照组(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  
患者获益:
  免费获得HS-20093创新药或标准化疗药物治疗。
  研究相关检查费用全免,并由专业团队全程随访管理。
  每次访视提供交通补贴及营养补贴。  
联系方式:
  研究PI:陈誉主任医师
  咨询电话:0591-62752224(工作日8:00-17:00) 
  研究地址:福建省肿瘤医院新外科大楼25层
 
  HS-20093的研发为骨肉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我们诚挚邀请符合条件的患者参与本研究,共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为改善骨肉瘤患者的生存获益而努力。
 
  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肿瘤免疫治疗中心)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以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为学科特色的肿瘤内科亚专业。科室编制床位32张,科室共有2名正高级职称专家、2名副高级职称专家和7名中级职称专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科室现有1位博士生导师和2位硕士生导师。在学科带头人陈誉副院长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在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陈誉主任医师、陈玲主任医师和林晶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了多部国家级指南的制定。
  科室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多位骨干成员参与和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中青年重大项目、联合创新课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知名会议上进行报道和展示,并发表了60余篇SCI文章,其中包括在《JAMA Oncology》等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2024年,围绕黑色素瘤核心内容申报的《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体系的构建和研究》项目,荣获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建科起,科室承担了70余项临床研究,跻身国内该领域第二,推动了5个创新药物的中国上市,赢得业界高度认可。在积极开展常规治疗手段的同时,科室还注重在新技术方面的探索,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措施。目前,科室开展了“人工智能皮肤检查灯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技术”和“溶瘤病毒皮下注射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技术”等新技术,荣获“福建省肿瘤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科室能够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科室将继续关注和应用最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肿瘤免疫治疗中心)/供稿
  陈丽珠 罗水妹/文
  林晶/审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