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凌晨开始!探秘“生命雷达”:核医学科氟[F-18]脱氧葡糖注射液制备全流程

发布时间 :2025-04-07 19:40 | 来源:本网

  18F-FDG(氟[F-18]脱氧葡糖注射液)是PET-CT检查中不可或缺的放射性显像剂,能精准追踪肿瘤细胞的异常代谢活动,被誉为“生命雷达”“代谢间谍”。放射性药品与普通药品不同,因有效期超短(短至数小时),显像用的核药几乎都需要当天生产当天使用,其制备工序严格,融合了核物理、放射化学、辐射防护、药学与药物制剂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精密科学工程。为保证患者在清晨正常用药,回旋加速器室需要在当天凌晨开工生产。

  
制备前准备
  18F-FDG的制备始于一台医用回旋加速器。该设备价值数千万,具备将重氧水中的氧-18转化为放射性氟-18的能力。凌晨3点,在制备开始前,回旋加速器工作人员需要对所有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检查,包括回旋加速器的真空系统、靶系统、离子源等关键部件,并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准备好专用的化学合成模块和耗材,确保整个制备过程的无菌、无热原环境。
  质量控制是制备过程的重中之重。技术人员需要检测原料水的纯度、化学试剂的活性、合成模块的密封性等参数。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制备失败,因此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关。
  
制备流程
  质控合格,凌晨4点左右,技术人员(需要两人,一人监测电脑界面,一人观察加速器生产状况)操作加速器轰击氧-18靶材料,产生具有放射性的氟-18。这个过程通常持续60-120分钟(根据当天检查患者的数量确定,轰击时间越久,生产的氟-18越多,制备的18F-FDG也越多),产生的氟-18以氟化氢的形式存在。
  接下来是关键的化学合成步骤。凌晨6点,氟-18通过管道输送到自动化合成模块,与前体化合物反应生成18F-FDG。这个过程包括亲核取代、水解、纯化等多个步骤,全部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完成。技术人员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监控整个过程,确保每个步骤的参数都在设定范围内。合成完毕的药品由合成热室传输至分装热室,利用自动分装仪分装至无菌西林瓶中(供患者使用);部分药品会被取样送质量部进行检测,以确保合格。
  清晨6:30,质控工作人员准时上岗,对制备完成的18F-FDG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这一过程涵盖了放射性纯度、化学纯度、pH值等多项指标。只有全部指标合格的产品方能投入临床使用。与此同时,技术人员清理生产区,记录各种生产数据。
  7:20左右,质控合格的18F-FDG通过回旋加速器室与高活性室间的传递窗送往注射室。至此,生产流程告一段落。若当天患者数量较多,需进行第二批生产,则需重复上述步骤。
  
临床使用与质量控制
  7:30,高活性室工作人员为第一位患者注射药物。患者注射后需安静休息45-60分钟,等待药物在体内分布,8:30左右,患者将进入PET-CT机房进行扫描。
  由于放射性药物具有自行衰变的特性,制备过程中的时间把控显得尤为重要。若过早生产,药品会因衰变而减少,造成浪费;若过晚生产,则无法准时提供药品供临床使用,进而引发后续检查者扎堆。
  此外,在制备过程中,辐射防护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回旋加速器配备有自屏蔽功能,其外围环境已达到足够的安全标准。技术人员、质控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接触放射性药品,因此需要穿戴铅衣、铅眼镜等防护装备,同时还需要穿着无菌衣。操作时应尽量使用远程工具,最大限度减少辐射暴露。所有操作均在符合辐射防护标准的专用实验室进行,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总结
  18F-FDG的制备是现代医学与尖端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从回旋加速器的轰鸣到自动化合成模块的精密运作,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医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这种神奇的放射性药物不仅为疾病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也展现了人类在医学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18F-FDG将在医学诊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