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放疗科专家团队运用大剂量后装插植放疗(近距离消融技术),成功治疗一名食管癌多程治疗后仍无法控制的鼻腔转移癌患者,帮助患者恢复鼻腔正常形态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今年70多岁的施先生(化名)在确诊食管癌后,虽历经多轮化疗、免疫治疗,还接受过鼻腔外照射60Gy放疗,但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更棘手的是,其鼻腔转移灶持续增大,不仅严重影响呼吸,还伴随剧烈疼痛与反复出血,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常规治疗手段已难以突破 “耐药+放疗抵抗” 的双重困境。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陈炬辉主诊团队经多学科会诊后,决定采用近距离消融技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同于传统外照射放疗,该技术可将放射源 “精准送达” 肿瘤病灶附近,通过单次20Gy的大剂量照射,直接对顽固性肿瘤细胞进行 “靶向打击”。治疗中,团队借助影像引导精准定位,严格控制放射剂量分布,在确保肿瘤病灶获得足够杀伤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开鼻腔周围的眼睛、晶状体、脑干等重要正常组织。 首次治疗后3周,施先生鼻腔出血、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4周,转移灶体积开始缩小。 间隔一个月进行第二次插植消融后,病灶持续消退。截至治疗后10周复查,患者鼻腔已基本恢复正常形态与功能,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陈炬辉主任医师介绍,此次治疗的成功,凸显了近距离消融技术在难治性肿瘤治疗中的三大核心优势: ●突破治疗抵抗 “壁垒”:对于经多程化疗、免疫治疗及外照射放疗后仍耐药或抵抗的肿瘤,该技术能通过局部精准大剂量照射,有效杀伤顽固肿瘤细胞,为姑息控制病情提供强有力支撑; ●保护正常组织更精准:放射源近距离作用于病灶,剂量集中在肿瘤区域,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大幅降低,减少了口干、视力损伤及其他周围正常组织等并发症风险; ●微创且疗效显著:治疗过程创伤小、恢复快,能快速缓解肿瘤引发的疼痛、出血等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放疗科吴君心教授表示,近距离插植消融技术是我们对付顽固性、耐药性肿瘤的“利器”。它不仅能有效控制病灶、缓解症状,还能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实现精准打击,特别适合用于头颈部、盆腔等复杂部位的难治性转移瘤。 下一步,放疗科将继续探索近距离消融技术在更多难治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不断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为更多晚期或耐药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以技术创新守护患者生命健康。 腹部放疗科/供稿 黄宗伟 丁剑鸣 戴艺涛/文 吴君心/审
2024年9月,胡育斌作为福建省肿瘤医院援宁专家,不远千里来到固原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帮扶工作,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挂职期间,他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推动福建省肿瘤医院与固原市人民医院“闽-宁”跨区域肿瘤专科医联体建设,倾心帮助固原市人民医院肿瘤学科快速发展,并创固原多个“首例”,真真切切为固原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资源”,让更多本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先进的肿瘤微创技术。 初到固原市人民医院,胡育斌作为肿瘤中心建设和核医学科建设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分管院领导,他深入临床一线调查研究,结合医院实际和当地群众健康需求,提出了推动肿瘤科学科发展思路,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并以“传帮带”方式,不仅亲自操刀复杂手术,更将前沿理念与精湛技艺倾囊相授,让本地医师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真正实现了医疗技术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同时,他指导医院成功申报自治区级临床专科建设项目5项、自治区科技惠民项目1项,并参与申报202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经过他多方协调,固原市人民医院与福建省肿瘤医院成功签署《“闽-宁”跨区域肿瘤专科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正式成为“‘闽-宁’跨区域肿瘤专科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 在胡育斌的指导和帮扶下,固原市人民医院肿瘤学科综合诊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福建省肿瘤医院固原市肿瘤中心。先后开展了“腰动脉造影+可显影载药微球栓塞化疗术”、“经皮胰腺穿刺活检术”、“胆道支架植入术”等新技术新业务,实现了固原市该领域多个“首例”,也接连刷新相关术式“零的突破”。2025年2月,他带领肿瘤科医师团队在X射线“辐射攻击”下连续奋战三小时,勇闯“血栓地狱级密室”,“通关”血管迷宫,成功为一名复杂深血栓患者打通“生命通道”。这些技术的实施,帮助固原市人民医院肿瘤诊疗水平及介入治疗能力不断提高,也让当地老百姓受益。 在远程医疗方面,他积极搭建福建省肿瘤医院与固原市人民医院之间的远程医疗平台,通过线上疑难病例会诊、学术交流等方式,助力肿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并依托“‘闽-宁’跨区域肿瘤专科医疗联合体”,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2025年7月,通过医联体间双向转诊模式,将一名病情复杂患者转诊至福建省肿瘤医院,顺利实施“门静脉支架植入术+碘125粒子条植入术”以及“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粒子条植入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这一成功案例,实现了“固原首诊—福建手术—固原康复”的闭环管理,也是固原市人民医院自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以来,依托闽宁医疗协作机制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我们要做一名有担当、有情怀、有温度、有医德的医者,时时刻刻把患者放在心上,尽全力解除他们的病痛。”这是胡育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论是在门诊诊室、住院部病房,还是在多学科会诊和健康义诊现场,他始终将患者健康和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在给予患者专业诊疗建议的同时,总是用最温暖的语言鼓励患者战胜病魔。2025年3月,一位急诊肺栓塞患者因家庭困难,凑不齐手术费,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要求为患者缴纳手术费……正是这种“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解患者之所痛”的大爱精神,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认可,这也在科室走廊里悬挂的一面面锦旗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一年帮扶路,一生医者情。“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中已经在固原市人民医院挂职锻炼了一年,如今即将返程,我有太多的不舍,因为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胡育斌用一年的时间,以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年帮扶路,一生医者情”的深刻内涵。 肿瘤与血管介入科/供稿 余文昌/审
近日,我院胸部肿瘤内科团队与药学部临床药师团队通力合作,为一位存在潜在药物过量风险的晚期癌痛患者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成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疼痛,同时避免了药物过量可能导致的中毒风险。此次治疗充分体现了我院药物治疗管理(MTM)流程的有效性,并对进一步深化“医药护”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2年,林女士(化名)确诊为肺腺癌伴多发骨转移,于我院胸部肿瘤内科行多程治疗。此次入院,患者出现胸背部持续性钝痛(NRS疼痛评分5分),初始镇痛方案为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mg,每12小时一次)。因出现嗜睡等副作用无法耐受,遂换用氨酚氢可酮片。该药镇痛效果不佳,临时给予盐酸吗啡注射液后,其出现呼吸减慢、意识淡漠等阿片类药物过量征象。为此治疗陷入两难:若继续使用氨酚氢可酮,则疼痛控制不足;若使用吗啡注射液,则面临用药过量致呼吸抑制等风险。 “我们仿佛在走钢丝——一边是患者持续存在的疼痛,另一边是吗啡潜在的中毒危险。因此,我们亟需药学专家介入,凭借对药物的深刻理解,协助我们精准评估风险、找到镇痛与安全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胸部肿瘤内科黄韵坚主任医师表示。 接到会诊通知后,我院药学部赵秋玲副主任药师团队第一时间查阅病历与床旁问询,系统梳理了患者病情,并基于临床药学知识进行了审慎评估,最后拟定了以低剂量盐酸吗啡缓释片为核心的新方案,既避免弱阿片类药物如氨酚氢可酮镇痛不足的问题,又能通过低剂量缓释片平稳释放药物减少不良反应,并将监护要点与风险预案贯穿全程,为患者构建了安全的镇痛治疗路径。 经医药协作并采纳药学会诊建议后,患者疼痛得到显著改善(NRS<3分),治疗期间未再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胸部肿瘤内科洪雅萍副主任医师表示,此次合作加深了其对药师角色的认知,充分肯定了临床药师在临床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我院药学部谢瑞祥主任药师高度评价本次会诊的多重价值:于患者,药师扮演着精准用药的“守护者”角色;于药学学科发展,此次实践成为向临床深度转型的“加速器”;于医院整体,会诊机制成为衔接医药协同的“桥梁”,合力推动医疗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未来,我院将持续优化药学会诊机制,推动临床药师全方位融入各诊疗团队,深度参与危重症、感染、疼痛及营养支持等多领域的药物治疗决策。团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与个体化的药学服务,为提升全院医疗质量注入坚实的“药学力量”。 福建省肿瘤医院药学部是集临床药学服务、科研、教学和管理为一体的医技部门,目前是福建省药学会肿瘤药学专业委员会、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双主委单位、国家级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用药科普基地。现有药师89名,其中高级职称17名,博士2名,硕士25名,兼职教授2名,兼职副教授6名,硕士生导师6名。多人在国家、省级专业学术团体任职及担任药学专业期刊编委。药学部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开展住院药学服务、药学会诊、药学门诊、血药浓度监测、基因检测结果解读等工作,持续拓展药学服务能力,提升药学服务水平,致力于让患者获得全流程、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同时,药学部承担了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理论授课及毕业专题带教任务。近五年获省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专利3项,发表SCI等论文50余篇。 药学部/供稿 赵秋玲/文 谢瑞祥 杨琳 黄韵坚/审
8月27日,我院儿童肿瘤多学科协作组揭牌成立仪式在28区举行。院长孙阳、副院长方主亭及协作组成员参加,共同见证医院在儿童肿瘤诊疗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儿童肿瘤的诊疗不仅是单纯的肿瘤治疗,还涉及患儿的生长发育、未来生殖功能及生活质量等多方面问题。福建省肿瘤医院率先成立儿童肿瘤多学科协作组,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学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孙阳院长、方主亭副院长及协作组成员共同为福建省肿瘤医院儿童肿瘤多学科协作组揭牌 儿童肿瘤多学科协作组的成立,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多学科力量的深度融合,将为我省儿童肿瘤患者提供更加系统、科学的诊疗模式,进一步提升我院在儿童肿瘤领域的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未来,协作组将在规范诊疗、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学科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为广大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儿童肿瘤多学科协作组/供稿 陈少桢/文 王杰松/审
近日,我院腹部放疗科专家团队成功完成全省首例金标导引下的射波刀根治性放射治疗,标志着我省在前列腺癌无创精准治疗领域对接国际标准。 本例前列腺癌患者因顾虑手术可能导致尿失禁等功能受损,陈炬辉主诊组为其制定射波刀无创治疗方案。患者首先在门诊用时20分钟完成金标植入,再基于精准CT定位,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后,患者进行隔天一次、每次半小时共5次的无痛无创治疗。患者表示治疗过程轻松快捷,体验感良好:“就像做了几次‘高级CT’,没有出现不适症状,治疗结束后就可自行回家了。医生告诉我功能保留率超过九成,非常放心”。 陈炬辉主任医师介绍,射波刀作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放射外科系统,它融合立体定向放疗(SBRT)与实时动态追踪,以“亚毫米级”精度实施无创根治,患者无需麻醉、没有切口,甚至无需住院。相比IMRT技术(需6-8周疗程),射波刀仅需5次、一周左右即可完成治疗,在有效治疗肿瘤的同时,极大降低了对日常生活的干扰。 前列腺深藏盆腔,传统放疗难以规避呼吸、肠蠕动等带来的位移误差。而“金标导引”技术正是射波刀实现超精治疗的“眼睛”和“路标”。 所谓“金标”,是一种体积微小、生物相容性高的金属标记物。它们被精准植入前列腺区域后,能够在影像系统中清晰显影,犹如在体内设置了几个可靠的“坐标点”,为后续放疗提供了实时、动态的空间参照。 金标导航的精准背后是“科技之光”:3-5枚金标微创植入,影像实时引导、几乎无痛;治疗中射波刀每秒同步追踪金标位置,自动校正误差;机器人臂智能调控上万角度,精准歼灭肿瘤,有效保护尿道、直肠、膀胱等功能。 射波刀重塑前列腺癌治疗新格局 陈炬辉主任医师表示,我们积极对接国际标准,M6型射波刀代表目前无创治疗前列腺癌的最高水平,配合金标导航,已成为国际指南推荐的方案之一。金标导航射波刀技术在我院成功开展,意味着福建肿瘤患者特别是前列腺癌患者,现在可以在本省区域享受到与世界顶尖水平同步的放射治疗技术。 放疗科吴君心教授表示,放射治疗是根治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总体疗效与手术相似,目前放疗治疗的趋势是采用大分割放疗,即增加分次放疗的剂量,同时减少放疗分次次数。常规放射治疗疗程长,射波刀放疗更加精准,适合开展超大分割放疗,正常组织保护更佳,疗程更短,适用于仅照射前列腺部位的患者。 腹部肿瘤放疗科/供稿 丁剑鸣 程燕铭/文 吴君心/审
行动不便、就医困难的肿瘤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护士的精心服务。经过前期的各项准备,日前,我院正式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将三甲肿瘤专科医院的专业护理力量,通过“互联网+”精准送达肿瘤患者家中,为肿瘤康复人群开辟了一条温暖便捷的健康守护新通道。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响应省卫健委号召,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切实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我院护理部积极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由医院遴选、培训的注册护士,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居家患者提供服务,打破医院的边界,将护理拓展至社区和家庭。 首批上线的“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有:术后康复需专业护理、化疗间歇期健康指标监测、造口伤口、血管通道、淋巴水肿等专业护理等。这些看似常规却至关重要的护理服务,以往需要家属陪同在医院完成,如今只需通过平台预约,护士即可按约定时间携带专业器械上门服务。 “线上申请,线下服务”。如何享受这项贴心服务? 患者或家属只需打开“福建省肿瘤医院互联网医院用户版”微信小程序,或在医院官方公众号中进入“互联网医院”栏目,点击“护士上门”功能,按提示填写个人信息、病情描述及服务需求,提交后即可等待医院审核与护士上门安排。系统将实时更新服务进度,方便患者随时查询。 “安全与规范是服务的生命线。” 我院护理部主任骆惠玉表示,“为推行‘互联网+护理服务’,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标准化服务流程、应急预案,对提供上门服务的护士进行专项培训和准入考核,考核合格的护士才能授予上门服务准入资格。” “以科技赋能护理,让‘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高效便捷与三甲肿瘤专科医院的专业在患者家中温暖交汇。”我院副院长方主亭表示,这项服务的启动,不仅为肿瘤患者及家庭减轻了负担,更是公立医院创新服务模式、深化人文关怀、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注脚,为助力健康福建建设增添了温暖而有力的一笔。 护理部/供稿 骆惠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