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学术科研

Academic research

医疗学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科研 > 医疗学术

  一、超声的“火眼金睛”进化史   从“黑白电视”到“4K超清”   传统超声像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只能显示肝脏的轮廓和大致结构。而现代超声已升级为“智能扫描仪”:   高频探头:采用12MHz以上的“显微镜头”,能看清3mm的微小病灶,比一粒大米还小。   复合成像技术:通过多角度声波扫描,消除肝脏死角,让藏在膈肌下或肝右叶深处的肿瘤无所遁形。   微血流成像:像给血管装上“夜视仪”,连肿瘤周围发丝般的新生血管都能捕捉到。   为什么肝癌容易漏诊?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早期肿瘤不痛不痒。但超声能通过回声差异发现异常——正常肝组织像均匀的细沙,肿瘤则像沙堆里混入了石块(低回声)或棉花(高回声)。   二、超声造影:肿瘤的“现形记”   给血管注入“荧光追踪剂”   通过肘静脉注射的造影剂不是染料,而是比红细胞还小的“微气泡”。这些气泡安全无毒,15分钟后会随呼吸排出体外。它们进入血管后的表现堪称“肿瘤鉴别神器”:   肝癌:像饿虎扑食,动脉期(10秒内)快速亮起,门脉期(1分钟后)又迅速变暗,称为“快进快出”。   血管瘤:像慢热型选手,从边缘一点点向中心填充,全程保持“高亮度”。   转移瘤:像戴了戒指,只在肿瘤外围形成亮环,中心始终暗淡。   临床价值   对于肝硬化患者,超声造影能准确区分再生结节(良性)和癌变结节,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且无需担心CT的辐射或MRI的幽闭恐惧症。   三、弹性成像:肝脏的“软硬体检”   把肝脏变成“果冻”测弹性   这项技术模拟医生的触诊——通过声波震动检测组织硬度:   健康肝脏:像嫩豆腐,弹性值<7kPa;   纤维化肝脏:像老豆腐,弹性值7-12kPa;   肝硬化:像冻硬的年糕,弹性值>12.5kPa。   肿瘤硬度暗藏玄机   恶性肿块通常比周围组织更硬:   肝细胞癌平均硬度34.6kPa   胆管细胞癌可达50kPa   而良性血管瘤仅18kPa左右   这项检查不仅助力早筛肝硬化,还能在发现肿块时提供关键鉴别线索。   四、介入超声:针尖上的“精准战”   诊断治疗“一针搞定”   当发现可疑结节时,超声引导下的精准穿刺就像“导弹定位”:   穿刺活检:用比抽血针还细的18G穿刺针取材,全程超声实时监控,避开血管,出血风险<0.3%。   微波消融:将消融针精准刺入肿瘤,针尖产生60-100℃高温,“烫死”癌细胞的同时保护正常肝组织。   哪些患者适合?   肝硬化严重无法手术者   肿瘤位置深或靠近大血管者   术后复发的“补刀治疗”   五、超声体检的“黄金三问”   1. 谁需要定期筛查?   乙肝/丙肝携带者(肝癌风险高10倍)   长期饮酒者(每天超40克酒精)   重度脂肪肝伴转氨酶升高者· 直系亲属有肝癌史者   2. 多久查一次?   普通人:40岁后每年1次常规超声   高危人群:每6个月超声+甲胎蛋白(AFP)检测   3. 检查前要注意什么?   空腹8小时(减少肠道气体干扰)   穿宽松衣物(方便暴露右上腹)   肝硬化患者建议加做弹性成像   无声的战场,有形的守护   超声检查没有辐射之虑,无需注射之苦,却能提供关乎生命的预警信号。下次检查时,不妨静心聆听医生解读:那些跳动的黑白光影里,有现代医学对健康的庄严承诺。   福建省肿瘤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 沈友洪/文   福建省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 唐丽娜/审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专家徐宇主任医师在我院成功实施了多例不同类型的软组织手术,患者均恢复良好。张先生(化名)是一位右侧腹股沟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病变累及患侧睾丸及精索,在外院接受了非计划性的囊内切除术,病理确诊后转至我院骨软组织肿瘤诊治中心。经过多学科讨论(MDT)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徐宇主任医师为其成功完整切除肿瘤,并同期切除了受累的睾丸及精索,同时对患侧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进行了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王先生(化名)肘部软组织出现肿块,外院活检考虑为高级别肉瘤。他得知我院有上海专家定期来院手术,遂慕名求诊我院。徐宇主任医师为其进行了局部扩大切除及患侧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另一位患者,陈先生(化名)因足底感染性病变就医,高度疑似恶性肿瘤病变。徐宇主任医师接诊后,详细了解病情,进行了快速诊断,之后清除感染灶并使用负压引流(NPWT)的方式妥善处理了创面,同时完善后续治疗方案。“原本计划去上海求医,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直接获得国家一流专家的医疗服务,既省去奔波之苦,费用也更节省。”陈先生感慨道。   自2025年3月5日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专家徐宇主任医师入驻我院,两周一次地在我院开展外科门诊、多学科(MDT)门诊、常规及疑难手术和学术指导等工作。此举标志着我院骨软组织肿瘤诊治中心与国内顶尖团队的深度融合,为区域患者提供“国家队”级规范化、精准化诊疗方案。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领域学科骨干,徐宇主任医师专攻骨软肿瘤十余年,在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等疑难病种诊治方面具有国际视野,其所在团队年均完成高难度保肢手术逾千例,五年生存率等核心指标连续八年领跑全国。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技术平移与管理同质化输出下,我院骨软组织科已构建涵盖“精准诊断-个体化手术-全程管理”的骨软组织肿瘤诊疗体系。接下来,通过沪闽顶级专家团队深度融合,将持续推进骨软组织肿瘤规范化诊疗,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与服务。   专家介绍   徐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主任助理、福建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诊治中心副主任、肿瘤学博士。上海市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秘书长、上海抗癌协会软组织肉瘤专委会秘书长、上海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委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业委员会黑色素瘤学组成员、中国医学教育协会骨软肿瘤专委会成员。专业从事黑色素瘤、软组织肿瘤的外科手术和多学科综合治疗。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两周一次)   地点:福建省肿瘤医院门诊二楼综合诊区   预约方式: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电话0591-83612120/现场挂号   就诊贴士   对于此类患者,建议进行挂号:体表不明原因肿块(尤其快速增大、疼痛)黑色素痣异常变化(颜色加深、边界不规则)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或需二次手术   请携带病理报告、CT/MRI等完整资料,便于精准评估。   

  如果把肿瘤比作敌人,放疗就像一场精准的导弹打击。但传统放疗有个难题:“敌人”会逃跑变形,而“导弹”轨迹却是固定的。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引进的两种新设备——"Harmony自适应放疗加速器"和"磁共振加速器",就像给“导弹”装上了"实时卫星导航"和"超清透视眼",让治疗迈入智能时代!   传统放疗"静态地图"的困境   想象一下您用手机导航去目的地,但地图却是三天前的——路上突然出现施工围挡,导航却浑然不知。传统放疗就像这样,治疗前通过CT制定计划,但治疗过程中肿瘤可能缩小、移位(就像路况变化),而射线仍按原计划照射,可能误伤健康组织。   新技术如何实现"动态导航"   1. Harmony自适应放疗加速器:会思考的"智能导弹"   传统放疗设备就像设定好路线的自动驾驶汽车,而Harmony放疗加速器则是能实时感应路况的无人驾驶车,具有如下功能:   每次治疗前自动扫描肿瘤位置;   发现肿瘤变化(如膀胱充盈度改变、肺肿瘤随呼吸移动);   2-3分钟内自动调整射线角度和剂量;   就像导航发现堵车后立刻重新规划路线。   患者能感受到什么?   治疗更精准:误差从"米级"缩小到"毫米级";   副作用更小:像用吸管精准吸取一滴墨水,而不打翻整杯水。   2. 磁共振加速器:给放疗装上"透视显微镜"   传统放疗加速器的CT监控像是用普通摄像头拍雾中景物,虽然可见,但是仅能看见大体轮廓,对细节显示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磁共振加速器则相当于用4K高清摄像头+穿透雾霭的X光,在治疗时可实时显示肿瘤和周围器官(如区分前列腺癌和正常腺体),像直播监控导弹是否正中靶心,其图像的清晰程度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一览无余。传统影像中"敌我难分"的战场不再出现,特别适用于前列腺癌、宫颈癌等软组织肿瘤。   两大科技联手:肿瘤治疗的"全天候作战系统"   1. 周一扫描发现肿瘤缩小 → 周三治疗自动调小照射范围。   2. 治疗中患者咳嗽导致肿瘤位移 → 设备像章鱼触手般实时追踪矫正。   3. 全程磁共振监控 → 确保每次射线都像狙击手锁定移动目标。   目前自适应放疗系统的合理使用,最大程度保证了对肿瘤的“如影随形”的精准治疗。   您可能会问:   新技术治疗时间会更长吗?   Harmony的AI系统能在3分钟内完成传统需1小时的人工调整,整体治疗时间基本不变。   磁共振成像引导的放疗会有辐射吗?   磁共振本身无辐射,治疗射线像"隐形手术刀"精准切除肿瘤,对正常组织伤害更小。   给生命多一重"智能守护"   过去我们说"精准放疗",如今我们实现了"呼吸间精准到毫厘";曾经需要患者"保持绝对静止",现在设备能"主动拥抱生命的不完美"。这两项技术已在国际顶尖医院验证,我们将用科技的温度,守护每一份托付。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放疗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为福建省特色领先专业、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及福建省免疫和放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在肝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直肠癌、脑胶质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科室配备最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创造了多个国内或省内第一。近年来,科室积极开展高精度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ABRT和SBRT)及精准粒子植入,并率先在省内开展“3D打印模板引导下粒子植入”技术,首创“金标导引”应用于精准粒子植入。此外,科室还开展微波热疗和深部热疗技术,结合放射治疗提高疗效。

  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联合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科研团队,成功将“基于视觉追踪的可视化穿刺引导技术”应用于临床,为一名肝囊肿患者实施了精准的可视化穿刺置管引流术。   10分钟精准置管,全程零辐射   手术中,方主亭副院长带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陈示光副主任医师团队,依托中心自主研发的可视化引导系统,通过术中实时动态校准针道轨迹,仅耗时10分钟即精准完成穿刺置管,较传统术式用时缩短近50%。该技术全程实现零辐射暴露,同步守护医患安全,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发生,其安全性与高效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   三大核心技术 构建精准穿刺“智能导航系统”   方主亭副院长与物理组陈济鸿、柏朋刚两位专家组成的医工联合团队,携手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科研团队开展跨学科攻关,自主研发形成“呼吸门控-精准定位-实时追踪”技术体系,实现三大核心技术突破:   01.呼吸门控同步技术   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患者呼吸节律,识别呼吸周期中器官位置稳定的“安全窗口”,引导穿刺针在组织无位移状态下推进,从源头规避呼吸运动带来的偏差,显著提升操作稳定性。   02.海拉码编码定位系统   定制化3D打印穿刺针夹具集成高密度海拉码标记阵列,配合高精度光学相机实时捕捉标记点空间坐标,实现对穿刺针位置的毫米级精准监测(误差<0.5mm),为导航系统提供亚毫米级精度的实时位置数据。   03.实时可视化视觉追踪技术   基于术前CT/MRI数据重建患者解剖模型,通过光学相机构建体表三维轮廓并与术前模型动态融合,将规划的最佳针道以可视化投影叠加至患者体表。术中实时追踪穿刺针轨迹,同步显示与规划路径的偏差,医生可直观调整进针角度与深度,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精准引导。   方主亭副院长表示,这项技术彻底改变了穿刺操作的逻辑——以往依赖经验的‘手感艺术’,如今成为基于实时数据的‘可视化科学’。通过医工深度融合,团队首次实现了穿刺针轨迹与患者解剖结构的动态匹配,不仅降低了复杂部位穿刺的技术门槛,更通过规避辐射与呼吸干扰,为肝、肺等动态器官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安全保障。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肿瘤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肺结节穿刺等复杂介入手术开辟了新路径。特别是针对呼吸运动影响显著的靶器官,可有效减少穿刺次数与并发症风险,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医工融合创新将持续赋能微创介入领域,推动精准医疗从“理想化”走向“临床化”,为更多患者带来高效、安全的诊疗选择。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动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

  18F-FDG(氟[F-18]脱氧葡糖注射液)是PET-CT检查中不可或缺的放射性显像剂,能精准追踪肿瘤细胞的异常代谢活动,被誉为“生命雷达”“代谢间谍”。放射性药品与普通药品不同,因有效期超短(短至数小时),显像用的核药几乎都需要当天生产当天使用,其制备工序严格,融合了核物理、放射化学、辐射防护、药学与药物制剂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精密科学工程。为保证患者在清晨正常用药,回旋加速器室需要在当天凌晨开工生产。   制备前准备   18F-FDG的制备始于一台医用回旋加速器。该设备价值数千万,具备将重氧水中的氧-18转化为放射性氟-18的能力。凌晨3点,在制备开始前,回旋加速器工作人员需要对所有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检查,包括回旋加速器的真空系统、靶系统、离子源等关键部件,并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准备好专用的化学合成模块和耗材,确保整个制备过程的无菌、无热原环境。   质量控制是制备过程的重中之重。技术人员需要检测原料水的纯度、化学试剂的活性、合成模块的密封性等参数。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制备失败,因此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关。   制备流程   质控合格,凌晨4点左右,技术人员(需要两人,一人监测电脑界面,一人观察加速器生产状况)操作加速器轰击氧-18靶材料,产生具有放射性的氟-18。这个过程通常持续60-120分钟(根据当天检查患者的数量确定,轰击时间越久,生产的氟-18越多,制备的18F-FDG也越多),产生的氟-18以氟化氢的形式存在。   接下来是关键的化学合成步骤。凌晨6点,氟-18通过管道输送到自动化合成模块,与前体化合物反应生成18F-FDG。这个过程包括亲核取代、水解、纯化等多个步骤,全部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完成。技术人员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监控整个过程,确保每个步骤的参数都在设定范围内。合成完毕的药品由合成热室传输至分装热室,利用自动分装仪分装至无菌西林瓶中(供患者使用);部分药品会被取样送质量部进行检测,以确保合格。   清晨6:30,质控工作人员准时上岗,对制备完成的18F-FDG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这一过程涵盖了放射性纯度、化学纯度、pH值等多项指标。只有全部指标合格的产品方能投入临床使用。与此同时,技术人员清理生产区,记录各种生产数据。   7:20左右,质控合格的18F-FDG通过回旋加速器室与高活性室间的传递窗送往注射室。至此,生产流程告一段落。若当天患者数量较多,需进行第二批生产,则需重复上述步骤。   临床使用与质量控制   7:30,高活性室工作人员为第一位患者注射药物。患者注射后需安静休息45-60分钟,等待药物在体内分布,8:30左右,患者将进入PET-CT机房进行扫描。   由于放射性药物具有自行衰变的特性,制备过程中的时间把控显得尤为重要。若过早生产,药品会因衰变而减少,造成浪费;若过晚生产,则无法准时提供药品供临床使用,进而引发后续检查者扎堆。   此外,在制备过程中,辐射防护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回旋加速器配备有自屏蔽功能,其外围环境已达到足够的安全标准。技术人员、质控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接触放射性药品,因此需要穿戴铅衣、铅眼镜等防护装备,同时还需要穿着无菌衣。操作时应尽量使用远程工具,最大限度减少辐射暴露。所有操作均在符合辐射防护标准的专用实验室进行,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总结   18F-FDG的制备是现代医学与尖端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从回旋加速器的轰鸣到自动化合成模块的精密运作,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医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这种神奇的放射性药物不仅为疾病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也展现了人类在医学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18F-FDG将在医学诊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日,一名晚期PD-L1阴性肺鳞癌患者回院随访,经我院胸部肿瘤内科专家团队新型免疫治疗后,肿瘤持续缓解,缓解期超19个月。   2023年8月,61岁的袁先生(化名)因“颈部巨大肿物,面临破溃”就诊我院,诊断为右肺上叶鳞癌 IVB期(PD-L1表达阴性)。晚期肺鳞癌目前的一线标准治疗为化疗联合PD-1抑制剂免疫治疗,然而,大多数病例在7-9个月出现进展。众多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对于PD-L1阴性表达的肺癌患者,化疗联合PD-1免疫疗法获益有限。相比之下,PD-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的双免治疗是目前生存获益最为显著的方案,但该方案费用高昂且副作用较大。   张晶主任医师及徐海鹏副主任医师团队接诊后,充分评估病情,考虑到该患者系4期肺鳞癌,肿瘤负荷大,靶向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不适用,常规的化疗联合PD-1抑制剂疗效不佳,建议其入组“一项评价替雷利珠单抗(PD-1单抗)联合试验用新药(抗OX40免疫激动剂)伴或不伴化疗用于治疗既往未经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2期、开放性、多臂研究”。   经过免疫联合化疗6个周期后,后续进行免疫的维持治疗,患者肿瘤持续缓解,且未出现明显副作用。肿瘤缓解期超过19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科室介绍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是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胸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现下辖3个病区,编制床位99张,致力于肺癌、食管癌、胸膜间皮瘤、胸腺肿瘤等胸部肿瘤的治疗,年均收治患者17000余人次。近年来,在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目前,科室承担了近200项国际或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包括晚期肺癌一线免疫联合治疗,免疫耐药后的治疗,肺癌少见靶点靶向治疗,以及驱动基因阳性耐药后的治疗,新型的免疫治疗,ADC类药物的临床等等。努力为广大肺癌、食管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手段和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首页上一页 首页 上一页 {{el}} 下一页 尾页 下一页尾页 共{{pageCount}}页,当前第{{pageIndex}}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