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黑色素瘤亚专科专家团队为一位宫颈黑色素瘤累及宫旁组织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目前患者根治术后达到完全病理缓解(PCR),定期随访中。
8个月前,朱女士(化名)在我院确诊为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侵犯宫体、阴道上段、尿道口。我院副院长、黑色素瘤综合诊治小组组长陈誉教授领衔团队,经过多学科深入讨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并成功筛选入组一项单臂、开放性临床研究“旨在评估DNV3(LAG-3抑制剂)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及化疗作为一线不可切除的转移性黏膜黑色素瘤、皮肤鳞癌及附属器癌的疗效”。
经过三个周期的综合治疗后,朱女士的宫颈靶病灶显著缩小,从原先的72.7mm减至37.4mm,缩小幅度达到48%。基于这一积极的治疗效果,黑色素瘤多学科团队再次经过讨论,决定安排朱女士转诊至外科进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达到完全病理缓解(PCR)状态。
当前,在陈誉教授的引领下,我院的黑色素瘤亚专科正积极发起并参与多项全国性临床研究,重点探究免疫疗法联合治疗在晚期黑色素瘤中的应用,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延伸阅读
黏膜型黑色素瘤是我国黑色素瘤中的一个特殊且常见的亚型,约占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但在欧美高加索人群中较为罕见。这种亚型主要发生在鼻腔、口咽、食道、肛周直肠及男女生殖系统等黏膜部位,相较于皮肤型黑色素瘤,其发病部位隐蔽,早期发现困难,超过半数患者在晚期才被诊断,具有更强的侵袭性,自然病程预后更差。黏膜型黑色素瘤在流行病学、基因组学特征、自然病程预后及对当前常规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反应率上,均与皮肤亚型存在显著差异,诊疗难度更高,五年生存率显著低于皮肤黑色素瘤。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核心的免疫治疗及多种联合治疗策略,为延长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改善预后带来了新希望。
科室介绍
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以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为学科特色的肿瘤内科亚专业。科室编制床位32张,科室共有2名正高级职称专家、1名副高级职称专家和8名中级职称专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科室现有1位博士生导师和2位硕士生导师。在学科带头人陈誉副院长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在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陈誉主任医师、陈玲主任医师和林晶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了多部国家级指南的制定。
科室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多位骨干成员参与和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中青年重大项目、联合创新课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知名会议上进行报道和展示,并发表了60余篇SCI文章,其中包括在《JAMA Oncology》等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2024年,围绕黑色素瘤核心内容申报的《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体系的构建和研究》项目,荣获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建科起,科室承担了70余项临床研究,跻身国内该领域第二,推动了5个创新药物的中国上市,赢得业界高度认可。在积极开展常规治疗手段的同时,科室还注重在新技术方面的探索,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措施。目前,科室开展了“人工智能皮肤检查灯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技术”和“溶瘤病毒皮下注射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技术”等新技术,荣获“福建省肿瘤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科室能够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科室将继续关注和应用最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