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集体记忆深刻的年代。19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福建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福建省肿瘤医院筹建成立。年近花甲的苏璧泓临危受命,勇担开路先锋,接下福建省肿瘤医院首任院长一职,带领一班人边基建边开诊,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开创福建肿瘤防治工作局面。他将“医者仁心、医者担当”融入信仰,把整个身心投入到肿瘤防治的发展事业之中。今天,院庆日来临之际,我们一起重温首任院长苏璧泓“医”心向党、矢志不渝的光辉事迹。
苏璧泓(1926—2001),福建省肿瘤医院首任院长、主任医师,著名肿瘤防治与研究专家,我省肿瘤学科的创始人,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福建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福建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农工党福建省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第八届顾问,1988年被省卫生厅授予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曾任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理事、福建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及福建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医”心向党 坚守初心终不悔
少年时代的苏璧泓在旧社会四处求学,但是读书报国、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却始终不变。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响起,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彼时苏璧泓因疾在家休养,目睹新旧中国两个执政党的巨大差别,他对共产党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不断努力的梦想。
1950年起,苏璧泓多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接受党组织的考验;1956年随陈毅元帅率领的中央代表团进藏工作期间,他深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更加希望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入党信念更加迫切。他认为,入党是为了更直接的接受党的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此,苏璧泓坚持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他始终不放弃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1984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多次被评为“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前,为了能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1980年他先行加入了农工党。在任职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期间,他长期关心和指导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自身建设工作,认真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省统一战线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苏璧泓生前曾说过:“我愿竭尽余力为福建父老乡亲和肿瘤患者做有益的事,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矢志不渝 开辟抗癌事业新局面
经历是锤炼一个人性格的烈火。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璧泓出生在泉州一个中农家庭,一生经历颇具代表性。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他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苏璧泓自幼较聪慧,学习刻苦认真,辗转多地求学,走过的路程,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长的一个缩影。
从他的一生,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岁月变迁。苏璧泓学医时,正值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之际,时局动荡,但他潜心苦读学习医术,不管时代风雨如何变化,他始终坚守学医初心,这也造就他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性格。1952年福建医学院本科六年制毕业后,他在北京多家医院任职,勤于医术。当他目睹福建沿海癌症高发,毅然决定回到家乡福建。
1960年入职福建省立医院肿瘤科,1984年福建省肿瘤医院筹建成立,年近花甲的苏璧泓临危受命,勇担开路先锋,接下福建省肿瘤医院第一任院长一职,带领一班人边基建边开诊,艰苦创业,把整个身心投入到肿瘤医院的发展事业之中,使年轻的肿瘤医院蒸蒸日上,声誉远播。刚刚起步的医院工作千头万绪,从基建、后勤、行政管理到科技人才引进、医务人员教育培训、组织科研攻关,他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着,每一项工作无不需要他精心策划和安排,他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86年医院正式挂牌,成立的省肿瘤研究室以及随后成立的省肿瘤研究所为肿瘤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1988年福建医科大学成立肿瘤教研室挂靠肿瘤医院并由苏璧泓担任首任教研室主任。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医院的一期工程顺利竣工,二期工程也加速进程;引进了一批大型诊疗仪器,使医院放疗设备达到了国际卫生组织对放射治疗中心的要求;病房床位增加到500多张,科室齐全。
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开创后,苏璧泓为了把医院尽早办成我省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预防、科研、教学和培训的中心基地,实现“从有到优”的蜕变,年近六旬的他不顾曾经经历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身体虚弱,四处奔走,争取社会支持,培养骨干力量。
在他的辛勤劳动下,医院建设初具规模,健全了各项治疗体系和技术,整合形成了肿瘤的规范治疗和综合治疗体系。同时苏璧泓还注重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率先开展了支气管气管外科手术,填补了我省这一领域的空白,并在省内首先建立了肿瘤头颈外科。
此外,他还指导和帮助其他如妇癌科等科室开展难度较大和复杂的手术以及疑难患者的治疗等,使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赢得了肿瘤患者和家属的信赖。
当为良医 恪守医德医风医道
苏璧泓深知为医最大的责任就是为肿瘤患者减轻痛苦。据若干年前的随访记载,经他手术及治疗后的患者生存年限有的已超过28年。有不少患者病情较复杂,其他医院不予收治,但只要患者有一点治疗希望,苏璧泓总是尽力为其治疗,根据病情详细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遇到治疗难度较大的患者,苏璧泓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为患者治疗,而不是个人的名誉得失。曾经有一位姓郑的印尼女华侨患横结肠癌并胃结肠瘘,辗转多家医院都不肯收治。患者在绝望之中想起了福建省肿瘤医院。当她找到苏璧泓时,已近上午下班时间,面对患者痛苦、求助的目光,他二话没说,带她去办了入院手续,并亲自为她动了手术,甚至在出差途中仍打电话回来询问病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还有一黄姓患者患盲肠癌伴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与胰头黏连,虽然手术难度较大,但苏璧泓制定了详细手术方案,大胆予以治疗。经手术和综合治疗后,该患者1969年手术后至1990年随访时已生存21年并状态良好。
苏璧泓的高尚医德和廉洁医风也是有口皆碑的。他常常说:“医生的语言就像医生的手术刀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对于癌症患者而言,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心灵上的呵护。”苏璧泓正是一位兼具爱心与责任心的好医生。
由于肿瘤患者思想顾虑较多,苏璧泓总是给予耐心解释,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在去世前两个月,他还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一旦发生肿瘤,不要病急乱投医。对社会上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信息和虚假、不实广告不要轻信,那样不仅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还会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他的谆谆教诲,如今犹在耳畔。苏璧泓还常常教导年轻医生:“肿瘤并非不治之症,对病人要高度负责和同情,即使晚期患者也应尽全力医治。”
在他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坚守为民情怀、永葆医者本色,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为群众着想的故事不胜枚举。作为外科医生成功救治的患者很多,术后不少人送礼答谢,可他总是苦口婆心地一一劝说他们收回,实在不能婉辞的,就如数交公。曾经,他就将一位华侨送的1000美元的“红包”交给医院添置设备。
精益求精 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福建是恶性肿瘤高发区。作为福建省肿瘤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我省著名肿瘤专家,苏璧泓不忘从医初心,对技术精益求精,在言传身教中不断薪火相传。各科遇有疑难患者随请随到,帮助解决。对危重患者他则经常亲临现场参加抢救,有时夜里抢救患者直至深夜或通宵,次日工作需要,仍然照常上班工作。各科手术如需帮助或指导,他也总是尽量满足,从不推脱。
“苏院长除了院务工作外,在外科的时间很多,因为他熟悉各专业组的临床工作,经常来科室指导。”1988年大学一毕业就来到省肿瘤医院外科工作现任外科党总支书记的刘辉对苏璧泓院长记忆犹新,“记得有一次查房住院医生汇报病史,这个病人是肝癌术后,放了20多天腹腔引流管,当时无法拔除,苏院长认真检查后作出判断,认为是引流管放置时间长,肉芽组织长入引流管的侧孔,他提出的处理的方案是每天旋转引流管多次,结果第二天就拔出来了。”
当时外科只有一个病区,57张床位,分为头颈组、胸组、腹组,这是当时全省唯一的亚专业分科,所有的年轻医师都没有定专业,而是三个组轮转,全面掌握肿瘤外科的疾病诊治与手术技巧后才定专业。“每周一次的外科大查房,当时对我们年轻医生来说是学习的最好机会,在每次查房中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提升。”刘辉回忆道。
“苏院长从没有大院长、大医生的架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刚毕业参加护理工作后来担任护理部主任的骆惠玉回忆说,在病房里常常看见苏院长出现在病人床边,在晚饭后或星期天他总会去看望会诊患者,为观察和进一步了解病情,细心询问、查看术后伤口情况,鼓励安慰患者,还亲自动手为术后患者检查、按压伤口,使引流通畅。
苏璧泓说:“一个好医生除了具备好医德外,还要有高深的理论和高超的医术。”他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仍然潜心钻研业务,一丝不苟地做好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坚持每周一次门诊和半天查房,疑难手术亲自主刀。
他在肿瘤外科及肿瘤防治领域造诣颇深,一生中撰写了40多篇论文,多篇论文获省科委和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其中《从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根治术的范围》等3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受到好评。他曾任《中华肿瘤杂志》第四届编委,两次应邀赴美进行考察访问及学术交流,六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有七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省科委、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一项科研成果被编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承担省科委、省计委下达的胃癌及肝癌科研任务。
苏璧泓首任院长对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体现着医者仁心、医者担当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潜移默化之中,时刻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和后来者。如今,经他培养的专业人才,在各个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业内有较高影响、百姓有口皆碑的队伍。斯人已逝,灵魂不灭,精神永存。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传承创新、守正创新,让先辈精神和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党委宣传部
游昌财 整理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