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胸部肿瘤内科专家团队成功运用一种创新的靶向药物——靶向DLL3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对2例晚期复发性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患者肿瘤显著缩小,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10个月前,患者刘先生(化名)因“咳嗽2月余”就诊外院,经检查,被诊断为“右肺下叶小细胞癌纵隔、右肺门多发淋巴结、肝转移(广泛期)”。接受一线免疫联合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治疗4个月后,肿瘤复发且进展迅速,肝脏转移灶明显增多增大,纵膈淋巴结和肺部原发灶明显增大,患者出现剧烈咳嗽和胸痛症状,遂转诊至我院胸部肿瘤内科。何志勇主任和林景辉副主任医师团队充分评估病情,认为其符合胸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一项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评价注射用BL-M14D1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初步疗效的I期临床研究”。
治疗1个周期后,患者咳嗽及胸痛明显减轻,经过2个周期的治疗,胸痛症状消失,复查CT显示肝转移灶完全消退,右肺下叶原发灶、右肺门及纵膈多发淋巴结转移灶消退超60%,疗效评价PR(部分缓解)。
另一位患者,谢先生(化名)去年7月被诊断为左上肺小细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IIIA期),9月完成放化疗综合治疗。今年1月,经CT检查发现肿瘤进展,2月入组该项临床研究,在2个周期的治疗后,复查CT显示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明显缩小,疗效评价PR。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何志勇主任医师介绍,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占所有肺癌病例的13%至15%,与吸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以快速生长、早期广泛转移、高度侵袭性和预后较差等特点而闻名。大约70%的SCLC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即被诊断为广泛期(ES-SCL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与化疗的联合使用,已经成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与单纯化疗相比,这一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尽管如此,大部分患者(约80%至90%)仍会经历肿瘤复发。对于复发小细胞肺癌患者,二线治疗的选择包括拓扑替康、伊立替康,但疗效有限。因此,针对复发耐药小细胞肺癌迫切需要新的治疗药物。
Delta样配体3(DLL3)是一种抑制Notch信号的蛋白,在85%的SCLC细胞表面异常表达,是SCLC的潜在治疗靶点。BL-M14D1是我国药企自主研发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抗DLL3 抗体偶联药物(ADC)。BL-M14D1可以携带小分子毒素药物精准投放至 DLL3 阳性的肿瘤细胞部位和/或肿瘤细胞内,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杀伤,减少小分子毒素对体内正常细胞的杀伤。目前该研究在胸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入组4例患者,其中,2例患者经过2个周期的治疗,CT结果均显示肿瘤明显退缩;另外2例患者治疗1个周期后,症状均明显减轻,且耐受性良好,展现出突破性潜力,有望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开辟一条新的治疗路径。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是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胸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现下辖3个病区,编制床位99张,致力于肺癌、食管癌、胸膜间皮瘤、胸腺肿瘤等胸部肿瘤的治疗,年均收治患者17000余人次。近年来,在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目前,科室承担了近200项国际或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包括晚期肺癌一线免疫联合治疗,免疫耐药后的治疗,肺癌少见靶点靶向治疗,以及驱动基因阳性耐药后的治疗,新型的免疫治疗,ADC类药物的临床等等。努力为广大肺癌、食管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手段和最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