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进廉洁医院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实施思想崇廉、文化养廉、教育促廉、阵地育廉、融合倡廉“五廉工程”,我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廉洁医院文化建设”专栏,宣传廉洁医院文化建设典型和先进人物,持续打造“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新风正气福建“名片”,巩固医德医风建设成果,推动“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取得实际成效。
本期专访福建省肿瘤医院陈炜生主任医师。
专家简介
陈炜生
福建省肿瘤医院呼吸内镜中心行政副主任、胸部肿瘤外科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职副教授;福建省第3批特殊支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中医健康(治未病)管理联盟肺结节管理中心主任;福建省肿瘤医院肺结节一体化诊疗暨消融门诊专家。
他是掌“镜”高手,用“火眼金睛”在气管镜下精准地“揪”出一个个病灶,让“藏匿”的肿瘤无所遁形;他是“刀尖”上的“舞者”,一台台外科手术与腔镜微创手术,是他和病魔展开一次次“生死拉扯”的舞台;他是针尖上的绣花者,用一根消融针让一个个肺结节销声匿迹,让结节患者免受手术之苦。作为为数不多的既会微创手术又会消融的胸外科医生,他秉承医者仁心,把最细腻的爱留给患者,用精诚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一步一脚印攻克肺结节诊疗难题。他便是福建省肿瘤医院呼吸内镜中心副主任、胸外科主任医师陈炜生。
敢为人先 勇攀肺癌科研高峰
都说每一个人年幼时,心中都有着一个高大的身影。
而陈炜生主任医师的榜样便是舅舅——一位在故乡小城里颇有名望的医生。
下班时,不看完最后一位病人绝不起身的执着;雨夜中,只要一个出诊电话就奔出家门的忘我……这一幕幕,让年幼的他明白,“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对患者的责任,对生命的守护。”
大学填报志愿时,成绩优异的他虽有诸多选择,但仍毫不犹豫踏上了从医这条道路。
博士毕业后,他收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的邀请,飞往大洋彼岸,开启为期一年的学习、交流。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他如海绵般吸收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理论。这一年的交流访问,大大开拓了他的视野。特别是接触到当时肺癌最新的知识——新的病理分类,一下改变了他对肺结节,尤其是毛玻璃样肺结节的诊疗观念。“原来很多早期肺癌并不需要进行标准的肺癌根治手术,只需要局部治疗或者局限性手术就可得到有效治疗。”
一扇新领域的大门随之打开。
回国之后,他致力于该标准引入和推广,成为了国内最早运用新病理分类的外科医生之一,并瞄准肺癌筛查、早诊早治和肺结节诊疗的难点和痛点,开展科研攻关,其中一个重要难点便是消融治疗。
消融治疗相比较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效果好等特点,是一种不开刀治疗肺结节的方法,但彼时,该领域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很难,但再难的路总是要有人先走。只有走的人多了,才能踏破坎坷成大道。”秉承着这一信念,陈炜生带领着团队展开攻坚。
国内同期开展肺磨玻璃结节的非手术消融治疗;研发软式微波消融针,获得了国家专利,并成功转化;在省内首推支气管镜下肺结节冷冻消融术,显著降低患者创伤、缩短康复时间……一项项新成果的推出,不仅带给了患者更优质的治疗体验,也填补了院内、省内相关技术空白。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陈炜生主任医师和团队成员们十年如一日的探索。
“目前消融还存在很多难点。我们正与香港中文大学、福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将AI技术运用在肺结节局部治疗中,获得不错的进展,一些困扰消融技术发展的难题有望得到解决,相信技术的进步将会使更多的肺结节患者受益,避免挨一刀。”陈炜生主任医师说。
同时陈炜生主任医师开设省内首家肺结节一体化诊疗暨消融门诊,进行临床转化,将技术服务于广大肺结节患者,该门诊核心理念是团队医生对每位肺结节患者进行专业评估和精准诊疗,以病人为中心,根据病人结节的形状、特点和位置等,采用以手术为主、局部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段,为病人提供一个最合适的肺结节治疗方案。该手术的手术,该随访的随访,可以消融的进行消融,给病人最好的治疗选择,而不是一切了之,过度治疗。
筛查是肺癌研究的另外一个热点,当时我省在这一领域处于空白。防筛早诊早治是我院作为肿瘤专科医院基本的职责,陈炜生主任医师紧紧瞄准这个研究方向,率先在我省开展采用AI+移动医疗技术进行乡村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研究,采用车载CT开展超过15000例的乡村肺癌筛查研究,取得了一手科研资料,不仅解决了我省存在的城乡肺癌早诊早治率差别大这一难题,而且帮助医院占领肺癌筛查研究高地,为我省肺癌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2024年,他受邀参加香港亚洲肺癌大会,就“采用移动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乡村群众的肺癌筛查”进行专题报告,论文获得大会的最佳论文奖,引起亚洲同行的关注。
临床学术研究是一个持续经验积累,坚持创新探索的过程。多年来,他主译《肺癌外科病理新进展》等外文专著,在《CHEST》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30多篇高水平SCI论文,并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多项重点课题,其所主导的《内镜外科诊治关键技术创新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肺部结节定位新方法”项目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薪火相传 诠释医者使命担当
作为一名医院科室负责人,不仅承担着钻研业务、治病救人的重任,也肩负着带领团队发展的使命。多年来,陈炜生主任医师对呼吸内镜中心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情感。
他是团队成员眼中的质量“守门人”。“不能因为100个病人里99个没问题,就放松警惕。”这是他反复和团队成员强调的话。
“在制定诊疗方案时,主任会综合患者病史、影像学、病理学等客观数据,而非依赖主观经验或直觉。比如,面对肺部疾病的患者,他都会进行规范化诊疗,通过穿刺或内镜活检确认病理,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方案,避免漏诊早期肺癌,也避免无意义的手术治疗。他以对自身的高要求,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胸部肿瘤外科林义进医生说。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凝血功能),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术后感染、出血)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了一个四级自控体系,进行操作医师、护士双人核查,不定期开展科室质控抽查……在他的带领下,呼吸内镜中心形成了一套严谨的风险防控体系。
作为一名呼吸内镜中心的带头人,陈炜生主任医师还深谙人才培养对科室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科内人员人才梯队建设。在他眼中,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不仅是科室的未来,也是医院的根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年轻医生,他从不敝帚自珍,而是手把手,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倾囊相授,帮助年轻医生尽快掌握相关技术,修好“内功”。“别怕苦、别怕累,多学习,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他对团队成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林义进医生至今记得,为找到CT消融精准的数据,那段时间,只要一有空,陈炜生主任医师总是带着他埋在试验室,一遍遍用兔子、猪肝、猪肺做着实验。“感觉既辛苦又乏味。但陈主任告诉我,诊断和治疗标准都是来自于临床研究,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必须严谨且有数据支持。”林义进回忆。
带领团队成员孜孜以求攀登医学高峰的同时,陈炜生主任医师也在潜移默化中,将医者初心和大爱情怀传递给身边人。
手术台上,陈炜生主任医师总是争分夺秒,但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时,他却会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癌症患者情况特殊,都希望能跟医生多沟通,诊疗过程有什么不舒服也想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我们医护人员要多换位思考,给患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怀,这也是快速建立医患之间信任感的最有效方式。”他要求中心医护人员做好日常的耐心交流和检查过程中的安慰陪伴,让患者时时刻刻感受到在抗癌之路上,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他的带领下,呼吸内镜室从两三条纤维支气管镜,只能做一些活检发展成为如今省内设备最齐全、规模较大和开展业务较为全面的呼吸内镜中心,不少业务居省内领先水平,并开设省内首家多发肺结节诊疗暨肺结节消融门诊。
不忘初心 基层“医”线倾情为民
在肿瘤战线奋战多年,陈炜生主任医师见到过太多生死离别。但每每遇上确诊为晚期的病人,对方眼中的那抹震惊和无助仍会深深刺痛他。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和死亡率最高的一个癌症,早期的时候没有任何症状。往往病人发现预兆,来到医院就诊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陈炜生主任医师至今记得,早些年他治疗过的一名患者。这是一名性格要强的女孩。平时忙于工作的她,多年没有体检。直到闺蜜硬拉她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肺部有个毛玻璃样结节,最终确诊为早期肺癌。万幸的是由于发现早,治疗难度小。陈炜生主任医师为她安排了消融治疗,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女孩便顺利出院。
这件事给了女孩不小的触动,她想起自己乡下的母亲从未做过体检,又长年咳嗽,便动员老人也去全面查一查。但老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能吃能睡,不想花钱上医院。最终,事情不了了之。
但仅过了3个月,老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一到医院发现已是晚期肺癌,入院不到一个月就过世了。
这件事让陈炜生主任医师再次深切体会到,肿瘤诊疗不仅要注重中晚期的综合治疗,更关键是关口前移。
肺癌是最容易筛查的癌症之一,一个简单的CT就能发现大多数早期的肺癌。但他发现,乡村群众却在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认知方面存在着诸多难点和痛点。一是防癌和体检意识弱,且存在讳疾忌医心理,小病拖,大病抗,迫不得已才去医院,一查不少已是晚期。二是一些偏远乡村,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如何打破城乡就医观念和医疗资源的藩篱,推进防癌筛查早诊早治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执着的他开始多方奔走。
在陈炜生主任医师的努力下,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助力乡村振兴,万人防癌筛查八闽行”活动在福建拉开了大幕。
2022年起,陈炜生主任医师乘坐着印有“车载移动式CT检查车”字样的医疗车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采用移动医疗+人工智能的方式,将肺癌筛查送到群众“家门口”。
工作十多个小时,体检上百人次……是义诊团队每天的工作强度。虽然,每次义诊后他都是一身疲惫,但内心却是自豪而充实。
“陈炜生主任医师不仅始终坚守在义诊第一线,还将科研成果收获的30万元奖金,也无偿投入到这个活动中。他无私的付出令人敬佩,为我们树立起了‘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的身边榜样。”林义进医生说。
两年多的时间里,陈炜生主任医师的足迹遍布福建15个县,50多个村庄,为超过15000名群众上门免费进行胸部CT体检,发现了将近200名早期肺癌患者,同时为一大批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肺结节一体化诊疗门诊。这不仅是福建省首次采用移动医疗技术进行的乡村肺癌筛查,规模也是位居全国前列,为拓展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
这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大爱之举也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表扬和好评,全国政协专门邀请他和团队到北京全国政协进行了专题访谈。“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早诊一例、早治一例,幸福一个家庭,让更多乡村群众做上人生第一次CT检查。”谈及今后的目标,陈炜生主任医师的话语质朴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