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我院乳腺肿瘤诊治中心的临床研究体系已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在多学科合作的体制下,我院乳腺肿瘤诊治中心已成为省内最大、承担项目最多的乳腺癌临床研究基地,包括申办方发起的临床研究(IS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真实世界研究在内的众多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中心同步开展。
临床研究作为人类追求生命健康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用来评价可能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位患者进入一项临床研究并不意味着她仅仅接受试验性治疗,现如今开展的临床研究往往是针对更新的靶点,运用新药物或新疗法进行更为精准的治疗,与目前有效的药物或方法相比,来观察是否能锦上添花,甚至带来突破常规治疗的效果。
在当今精准治疗的背景下,针对乳腺癌的高度异质性,在现行分型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建立基于精细分子分型的精准诊疗体系是提高长期生存率和治愈率的必由之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我院乳腺肿瘤诊治中心主任邵志敏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三阴性乳腺癌(TNBC)和腔面型(Luminal型)乳腺癌的“复旦分型”,进而揭示了各个亚型潜在的靶向治疗策略。TNBC“复旦分型”包括:腔面雄激素受体亚型(LAR)、免疫调节亚型(IM)、基底样免疫抑制亚型(BLIS)和间质样亚型(MES)。Luminal型乳腺癌SNF分型包括:SNF1亚型(经典腔面型)、SNF2亚型(免疫介导型)、SNF3亚型(增殖型)和SNF4亚型(受体酪氨酸激酶驱动型)。与此同时,邵志敏教授牵头成立了乳腺癌精准治疗协作组(BCTOP),对TNBC和Luminal型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分层推进的总体科学布局。
我院乳腺肿瘤诊治中心作为BCTOP的主要成员单位,全面开展了涵盖TNBC或腔面型乳腺癌新辅、辅助及晚期多线治疗的BCTOP全系列研究。除了精准分型的临床研究外,乳腺中心临床研究平台还汇集了SHR-A1811、SKB264、T-DXd、Dato-DXd、PD-L1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及PARP抑制剂在内的多个乳腺癌明星药物的相应研究,涵盖乳腺癌的不同分型和不同分期,将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获益和生存希望。
中心各主要研究者、主诊医生、临床研究医生及科研护士、研究助理共同搭建了临床研究管理的全流程闭环,通过专队负责、统一筛选、快速响应的筛选流程,确保患者在现有标准治疗可及的基础上,能够第一时间匹配最优化的临床研究,获得潜在高效的新型药物治疗,实现更优的治疗预期。为了方便患者,中心安排专人于周二下午进行临床研究门诊,为临床研究潜在获益人群争取更多入组机会。患者在参加临床研究期间,临床研究的医生团队、临床研究护士和临床研究协调员将共同跟进整个诊疗和随访过程,为患者提供全程的跟踪管理和最大关怀。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大力推动专病中心建设,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诊治中心作为专科医院的专病中心,集一体化筛查、多学科诊疗、外科保乳及整形重建、分型精准治疗、新辅助分层治疗及临床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显著优势正不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