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肿瘤与血管介入科·医疗案例】无法耐受外科手术,介入微创治疗肝癌

发布时间 :2024-05-29 19:00 | 来源:本网

  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科开展肝动脉精细介入治疗及射频消融治疗成功救治一例肺功能差、肝硬化程度重,无法耐受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

  患者陈先生曾常年在采石厂工作,几年前患上了尘肺病,体力活动后出现胸闷、气喘,丧失了体力劳动能力。今年2月份,陈先生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肝癌,胃镜检查还发现肝癌伴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高。
  方主亭副院长仔细了解陈先生的病情,充分评估后提出先行肝动脉精细介入治疗,术中用碘油栓塞并标记肝内肿瘤,后续再进行精准射频消融术彻底杀灭肿瘤。确定手术方案后,方主亭副院长、林海澜主任医师、胡育斌副主任医师立即为陈先生行精细介入治疗,术后两周便在CT图像上清晰观察到碘油沉积的病灶。
  方主亭副院长介绍,根据国内外指南,对于类似陈先生这种因心肺功能差、肝硬化程度重等原因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先行经肝动脉精细介入治疗,经肿瘤的供血动脉注入碘油,大部分肿瘤会因为碘油栓塞阻断了血供而死亡,小部分肿瘤可能仍有活性。但是有了碘油的标记,原本影像片子上藏匿起来难以察觉到的小型病灶立刻现形。这次在肝VIII段外侧的位置发现了影像上因碘油沉积而呈现的白色的高密度影,就是肿瘤病灶的所在位置,以此作为参考定位的标记,从而对病灶行精准且彻底的射频消融。
  陈先生第二次就诊时,方主亭副院长、林海澜主任医师、胡育斌副主任医师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何新红教授共同为陈先生设计消融手术计划。在CT定位下,穿刺点皮肤局部麻醉后,射频消融针正好从碘油标记的肿瘤穿过,进针路径成功避开了肺,避免损伤患者的尘肺。术后2天,陈先生就顺利出院。
  方主亭副院长介绍,以射频消融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是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对肿瘤进行靶向定位,并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肿瘤组织。射频消融治疗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它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和快速的优势;其次,它的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的整体影响较小,可以多次重复应用。消融治疗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早期肝癌的一种根治性治疗方法。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融合发展形成,构建理念融合、学科融合、技术融合、队伍融合、管理融合、服务融合和文化融合的新体系。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开放床位200张,是由肝胆胰外科、介入治疗、肝胆胰肿瘤内科、腹部放疗、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技术团队组成的一体化运行的临床专科,结合影像、超声、病理、内镜等专业,形成紧密型的学科群,建立完善的综合诊疗技术体系并不断迭代更新,保持前沿技术福建转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不同病人的个体化诊疗需求。
  肿瘤与血管介入科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静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深静脉血栓清除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