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诸如PD-1/PD-L1、CTLA4等)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其应用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腹泻是一个较为常见且亟需关注的症状。
今年8月,邱先生(化名)被诊断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伴双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2个疗程的免疫抑制剂联合化疗后,出现严重腹泻,并伴有便血。为缓解腹泻症状,邱先生慕名求诊我院。我院副院长、黑色素瘤诊治小组组长陈誉接诊后,通过询问病史及一系列检查,确定其为免疫相关性腹泻。
在陈誉副院长带领的医疗团队精心治疗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禁食、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联合英夫利昔单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抗炎、生长抑素减少胃肠分泌”等综合治疗后,邱先生的腹泻症状逐渐得到了控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治疗过程中,结肠炎作为常见副作用之一,其发生率介于8%-27%之间,且这一副作用可能在治疗期间任何时候或停药后数月内发生,因此需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PD-1/PD-L1抑制剂,它们引发的胃肠道问题通常在用药后的6-8周内显现。
患者病变多集中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区域,内镜检查可见黏膜红斑、糜烂及溃疡等病理改变。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血便、黏液便以及发热等,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口腔溃疡、肛门病变以及关节、内分泌、皮肤等肠外表现。对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患者,应警惕免疫相关性胃肠毒性的可能,尤其是当腹泻严重或持续达到2级及以上时,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而言,在采用ICIs治疗时,还需注意区分原发病可能引发的消化道症状与ICIs副作用之间的区别。
那么,对于已经出现胃肠毒性的患者,是否还能继续使用ICIs进行治疗呢?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综合评估风险。一般而言,若患者出现的毒性等级为2-3级,原则上应暂停ICIs的使用,待毒性症状缓解后再考虑是否恢复治疗。而若毒性等级达到4级,则应永久停用ICIs,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总之,虽然ICIs治疗为众多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但同样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胃肠毒性。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致力于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痛苦,并提升治疗效果。
科室介绍
黑色素瘤、泌尿与软组织肿瘤内科是福建省免疫治疗质控中心的挂靠科室,拥有32张编制床位,并汇聚了2名正高级职称专家、1名副高级职称专家及8名中级职称专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科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和硕士生导师2名。在带头人陈誉主任医师的带领下,科室经年累月深耕细作,于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的诊疗与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科室尤其擅长处理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相关器官的功能损伤,特别是在新型靶向与免疫治疗所引发的肝、皮肤、心脏、消化道等器官损伤的诊治上,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并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关高质量文章。
科室高度重视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多位核心成员积极参与并主持了包括中青年重大项目、联合创新课题等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顶级会议上发布并展示,同时在《JAMA Oncolog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47篇SCI论文,展现了科室的高水平科研实力。
在常规治疗手段的基础上,科室不断探索新技术,开展免费新药临床研究,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先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目前,科室已成功开展“人工智能皮肤检查灯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溶瘤病毒皮下注射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应用肝动脉灌注治疗黑色素瘤肝转移技术”等前沿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未来,科室将持续关注并应用最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