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至30日是我国第九个“中国麻醉周”。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麻醉学如同一颗静默却璀璨的星——它不常被公众凝视,却始终为生命的航行指引方向。从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到急诊抢救的生死瞬间;从无痛诊疗的舒适革新,到慢性疼痛的漫长战役,麻醉医学以严谨的科学逻辑与细腻的人文关怀,悄然构筑起现代医疗的安全基石。
麻醉药物如何精准调控意识与痛觉,却对生命体征“秋毫无犯”? 高龄、基础疾病患者的手术麻醉,如何实现风险与安全的“毫厘权衡”?
公众对麻醉的认知,常被“神秘感”与“误区”交织笼罩:“麻醉会让人变傻吗?”“镇痛泵是否成瘾?”这些疑问的背后,是科学真相与健康权益的博弈。 值此麻醉周之际,我们从临床一线收集了患者最关心的麻醉问题为您一一解答。
Q:麻醉医生只是“打一针”吗?
麻醉医生的职责远不止于此。他们是手术全程的“生命守护者”:术前评估风险、术中调控生命体征、术后管理疼痛。在紧急抢救中,麻醉医生更是急先锋,随时应对全院的各种突发状况。
Q:肿瘤患者术前必须禁食禁水吗?
禁食禁水是防止术中胃内容物反流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关键措施。禁食时间要牢记:固体食物(如米饭、肉类)——术前6-8小时停止进食;清饮料(如清水、糖水)——术前2小时禁水。但慢性病药物可用少量清水送服。若患者未遵守禁食要求,可能因安全风险被迫推迟手术。
Q:化疗后身体虚弱,麻醉会不会更危险?
化疗可能让身体器官更敏感,但麻醉医生会通过个体化方案为您保驾护航!化疗对麻醉主要有三大影响:
1. 心脏和肝肾负担:部分化疗药(如阿霉素、顺铂)可能影响心脏或肾功能,麻醉药种类和剂量会相应调整。
2. 免疫力下降:白细胞减少会增加感染风险,术中我们会严格消毒,术后您需加强自我保护。
3. 出血风险: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术中出血,若数值过低,需提前输注血小板。麻醉医生会通过完善的术前评估,与外科医生充分沟通后制定最安全的麻醉方案,术中全程监测生命体征,保障您的安全。
Q:麻醉会降低免疫力影响抗癌治疗吗?
全身麻醉可能对免疫系统存在短期、可逆的影响,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其会显著干扰抗癌治疗。给患者的建议:
1. 无需过度担忧麻醉选择► 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首要目标,麻醉方式需优先保证安全性与效果。► 短期免疫抑制通常在术后数日内恢复,长期抗癌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的影响更为关键。
2. 术后免疫力恢复策略► 加强营养、适度活动、避免感染,帮助免疫系统快速恢复。► 按时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抵消潜在风险。
Q:全麻会影响智力吗?
这是老年和青少年患者最常提出的问题。现代全身麻醉药物作用短暂且可逆,药物在24小时内可通过肝肾代谢排出体外,对大脑功能无长期影响。研究表明,儿童短时全麻手术对智力发育的影响微乎其微,而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多与基础疾病、手术创伤等综合因素相关,麻醉医生会通过个体化用药和严密监测降低风险。
每年3月中国麻醉周是向公众普及麻醉知识、揭开麻醉神秘面纱的重要契机。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答疑,能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麻醉,消除不必要的紧张与误解。若您或家人未来需要接受麻醉,请充分信任医疗团队,主动沟通疑虑与需求。术前配合评估、术后遵循医嘱,是保障安全与舒适的关键。
我院门诊3楼设麻醉评估门诊,目前主要针对无痛内镜、无痛支气管镜进行麻醉前评估,每日均有麻醉学专家出诊,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就诊。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患双方的信任与合作。愿每一场麻醉都能成为患者迈向康复的安心起点,也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安全与关怀中重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