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专家团队顺利为一位IV期外阴癌患者实施无痛3D打印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
70岁的陈女士(化名)因患外阴癌就诊于我妇科肿瘤诊疗中心冯梅主任医师团队,在进行手术、化疗、免疫治疗、体外放疗及腔内后装放疗后,局部仍残存病灶,需要补充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为提高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精确性及疗效,团队计划予其实施最先进的后装放疗技术——3D打印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
在放疗中心柏朋刚物理师团队及疼痛科郑辉哲主任、林振孟主治医师的协助下,冯梅主任医师团队顺利为患者实施了无痛3D打印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几乎无疼痛感。治疗计划图显示处方剂量完美包绕放疗靶区。
目前我院妇科肿瘤诊疗中心冯梅主任医师团队已开展自制免费3D打印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3年余,均精准、顺利、安全完成治疗。
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病灶靠近髂血管),外照射结束后行3D打印多通道阴道后装放疗,局部控制效果好。
子宫内膜癌术后阴道断端复发,外照射结束后行3D打印多通道阴道后装放疗,局部控制效果好。
子宫内膜癌术后化疗后骶前复发,外照射结束后行3D打印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
延伸阅读
什么是后装放疗?
后装放疗,也称为后装放射治疗,是一种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它是将一个不含放射源的治疗容器(施源器)预先放置在肿瘤附近或体内,然后通过遥控或手动方式将密封的放射源从贮源器传送到施源器中进行放射治疗。由于放射源是在治疗容器放置好之后才装入的,因此得名“后装”。后装放疗具有精确性高、肿瘤局部剂量大、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低、疗程短等优点。后装放疗适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宫颈癌、头颈部肿瘤、乳腺癌等。在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后装放疗尤其重要,它通常与外照射放疗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某些早期患者或术后患者,仅用近距离放疗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什么是3D打印三维后装放疗?
3D打印技术利用热熔喷嘴、激光束等方式,将塑料、金属、高分子材料、陶瓷粉末、组织细胞等材料按照电脑创建的三维设计图,以“分层制造、叠加成型”的方式来制造三维物体的技术。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骨科、心血管、口腔科、颌面外科、脑外科、胸部肿瘤等医学领域广泛应用。
在后装放疗中,后装施源器作为主要载体,其性能和质量密切影响着后装治疗的效果。施源器的精确置入是宫颈癌近距离后装治疗成功的关键。目前,临床工作中常规施源器由于大小、形状是固定的,无法适应个体化差异。徒手插植操作难度较大,依赖操作医师的经验水平,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不利于技术推广;且针道移位风险较高,创伤较大,患者治疗体验不佳。
3D打印技术具有数字化、个体化、定制化、打印精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能够快捷地制作出各种结构复杂、精细、符合临床要求的后装放疗施源器,从而可制作个体化的后装放疗施源器,尽可能提高放疗靶区的剂量适形度,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有效地提高放疗的治疗精度和安全性。与常规的施源器相比,形状和大小更贴合人体实际,操作更安全,能对肿瘤实现精准剂量覆盖,且大幅降低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提高局部肿瘤控制率及生存率,降低正常组织的损伤,实际治疗可达到预计划剂量设计要求。与徒手插植治疗相比,插植针调整时间更短,插植针数更少,减少患者疼痛,减少医疗风险。
如何做到无痛3D打印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
如何保证患者在实施精准3D打印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的同时减少疼痛感及依从性,冯梅主任医师团队联合我院疼痛科郑辉哲、林振孟团队,开展“骶管神经阻滞术”,该技术安全有效,在患者实施麻醉后2小时内行3D打印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治疗期间患者处于清醒状态,疼痛感明显降低,仅如蚂蚁咬一般,让后装治疗跨入“无痛时代”。
3D打印联合“骶管神经阻滞术”的无痛3D打印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该技术的开展使妇科近距离后装放疗更加精确化和人性化,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体验感。
科室介绍
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作为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福建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博硕士培养点,是国家第一批卵巢癌与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是福建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与福建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也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妇科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现下辖4个病区,编制床位220张,年收治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及外阴癌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数均居省内各大医院首位。近年来,在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基础上,科研工作提质增效,连续获批多项重要课题资助,尤其是在临床转化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目前,中心承担了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努力将最新的科技成果造福于广大肿瘤患者。未来科室将更加注重临床与科研协同发展,打造研究型、创新型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为助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