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为什么CT和磁共振(MRI)报告不能立等可取?

发布时间 :2025-04-21 18:15 | 来源:本网

  在医院里,许多患者做完CT或磁共振(MRI)检查后,常常会焦急地问:“报告什么时候能拿,今天行不行?”答案往往是“需要等1-2个工作日”。这种等待让人困惑甚至焦虑——为什么影像报告常常不能像血常规一样当天出结果?这背后,涉及医学影像检查的特殊性。

  
影像检查的“数据量”远超想象 
  CT和MRI检查并非“拍一张照片”,而是包含成百上千张的“人体切片图”。
  医生需要逐层观察这些图像并寻找异常(如肿瘤、出血、骨质破坏等),有的异常病变甚至只有几毫米大小,这个过程就像在“大海捞针”。对于一些复杂病例,例如肿瘤多期相增强、多序列扫描的阅片,或与既往影像的对比分析,都需要额外的时间。
  
医生需“慢工”才能出“细活”
  为尽可能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影像科医师常采用双人审核制度(初级医师初诊+高年资医师复核)进行报告书写:医生需了解患者相关病史及其他临床检查结果,通过观察全部图像发现,标记可疑病灶,对病灶进行测量、影像特征分析;初级医生撰写的报告还需由高年资医生审核。
  对于疑难病例的诊断,还需经过科内集体读片讨论决定,以保证报告的质量。
  这一过程无法“快进”,比如漏诊肿瘤会导致贻误病情、影响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而把良性结节误判为“恶性肿瘤”,有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误治。肿瘤分期错误又可能导致过度治疗或延误手术时机。
  
特殊情况能加急
  对于急诊、重症患者,医院会启动“绿色通道”,在保证基本准确性的前提下,在2小时内出具初步结果:例如,对于临床怀疑消化道肿瘤穿孔、肺动脉栓塞、肿瘤破裂、卵巢蒂扭转等的患者,影像科医师需快速判断,以决定是否采取紧急处置。
  尽管等待的过程令人焦虑,但医学影像的准确性在多数情况下,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策略的抉择与治疗方向的正确性。就像老师批改作文需要时间,影像医生阅片是一个思辨过程,也需要仔细推敲。这是医疗人员对每位患者负责任的具体体现。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