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改写癌症治疗格局的"生物导弹"
在人类对抗癌症的百年征程中,免疫治疗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曙光。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十余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超长待机"的生存获益。但这场免疫系统的"总动员"也可能误伤友军——约1/5患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
临床警示:一个被忽视的"沉默杀手"
研究显示,免疫相关甲状腺炎发病率高达20%,却常因症状隐匿被漏诊。我院近期接诊的典型病例令人警醒:
71岁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刘先生(化名),在免疫治疗6周期后肿瘤明显退缩,却突然出现"信号异常"——持续乏力、下肢水肿。甲功检测显示TSH飙升至57.3mIU/L(正常值0.27-4.2),FT4降至6.6pmol/L。这正是免疫性甲减的典型表现!经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并顺利完成后续抗肿瘤治疗。
机制解码:为什么免疫治疗会"误伤"甲状腺?
PD-L1"身份混淆":甲状腺细胞表面高表达PD-L1,当免疫药物阻断该通路时,甲状腺可能被误判为"敌军"。
免疫"刹车失灵":就像失控的汽车,被激活的T细胞可能对甲状腺展开"无差别攻击"。
性别差异:女性患者风险是男性的1.5-2倍。
症状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精准防治"四步法":
治疗前筑牢防线
必查甲功五项+甲状腺抗体、甲状腺彩超,建立基线"健康档案"。
治疗中动态监测
4-6周检测FT3、FT4、TSH。
分级干预策略
G1(TSH<10):继续治疗+密切监测;
G2:启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G3-4:立即暂停免疫治疗,内分泌科会诊,住院治疗;
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参照垂体炎治疗。
多学科护航
与内分泌科建立"双科会诊"机制,确保治疗"不停摆"。
专家提醒
在免疫治疗时代,肿瘤医生必须兼具“双重守护”意识——既要精准打击肿瘤,也要及时识别处理内分泌不良反应。建立规范的甲功监测体系,是实现治疗获益最大化的关键保障。
福建省肿瘤医院免疫治疗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医疗团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肿瘤免疫治疗服务。通过深入理解免疫治疗的原理、识别不良反应、制定处理策略,中心构建了一个全面、有效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体系,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科室介绍
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肿瘤免疫治疗中心)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以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为学科特色的肿瘤内科亚专业。科室编制床位32张,科室共有2名正高级职称专家、1名副高级职称专家和8名中级职称专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科室现有1位博士生导师和2位硕士生导师。在学科带头人陈誉副院长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在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陈誉主任医师、陈玲主任医师和林晶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了多部国家级指南的制定。
科室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多位骨干成员参与和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中青年重大项目、联合创新课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知名会议上进行报道和展示,并发表了60余篇SCI文章,其中包括在《JAMA Oncology》等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2024年,围绕黑色素瘤核心内容申报的《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体系的构建和研究》项目,荣获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建科起,科室承担了70余项临床研究,跻身国内该领域第二,推动了5个创新药物的中国上市,赢得业界高度认可。在积极开展常规治疗手段的同时,科室还注重在新技术方面的探索,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措施。目前,科室开展了“人工智能皮肤检查灯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技术”和“溶瘤病毒皮下注射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技术”等新技术,荣获“福建省肿瘤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科室能够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科室将继续关注和应用最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