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此“核”非彼“核”,放射性药品并不可怕

发布时间 :2025-03-21 18:14 | 来源:本网

  放射性药品被喻为核医学的“灵魂”,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然而,许多人对其存在极深的误解,一听到“放射性”便心生畏惧,仿佛它是洪水猛兽。实际上,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它堪称安全且高效的医疗小卫士。接下来,我们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彻底消除谈“核”色变的恐惧。

  
辐射剂量超低,安全有保障
  医用放射性药品的辐射剂量,均由专业团队依据科学标准,经过层层严格计算与把控,其数值远低于危害人体的剂量阈值。以PET-CT检查中常用的示踪剂为例,其辐射剂量之低令人难以置信,进入人体后,还能在短时间内通过新陈代谢轻松排出体外,不会滞留在体内造成损害。将这些辐射量与危害人体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就如同纽扣电池的电量与高压电的电量之别;又如同涓涓细流的水量与洪灾的水量之差,其安全性不言而喻。
  
半衰期短,辐射“有效期”不长
  医用放射性核素均属于极短半衰期核素(半衰期:指辐射剂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这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后(通过大小便排泄),其有效半衰期进一步缩短。例如,氟-18的物理半衰期仅为110分钟(不到两小时,辐射强度即减半),经过体内代谢后,有效半衰期不足1小时;锝-99m的物理半衰期为6小时,在自身衰变与体内代谢的共同作用下,有效半衰期不到3小时。经过24小时,这些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会长期影响我们的健康。
  
精准靶向出击,正常组织少受累
  放射性药品犹如配备了智能导航系统,精准锁定特定器官或病变组织。因此,辐射主要集中在目标区域,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极为轻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精确打击的特性,使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的效果和显著的优势。
  
监管严格,防护到位
  监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全面监管放射性药品的生产、运输及使用环节,全力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辐射本就常见,医用辐射可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自然辐射,无论是宇宙射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还是食物和日常用品,都蕴含着辐射元素。相较之下,医用放射性药品的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乘坐飞机时所接受的辐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医用辐射均经过严谨的科学计算与优化,旨在以最小的辐射剂量,实现最大的医疗效益。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用辐射的应用愈发精准、高效且安全。
  
医疗价值巨大
  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放射性药品堪称医生的得力助手,能够有效协助早期发现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健康杀手”,助力医生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进入治疗环节,以碘-131治疗甲状腺癌为例,该药物能够精准靶向癌细胞,将其彻底消灭,同时还能保护正常组织免受损害,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科学认知很重要
  许多人之所以对“核”和“辐射”感到恐惧,主要是源于对其缺乏了解。每当踏入核医学科,看到医生身着防护服,到处贴着“当心电离辐射”的标志,患者心中难免会产生疑虑。实际上,医生每日和放射性物质大量接触,这是职业需要的防护。患者接受一次检查所接触的辐射剂量均在安全范围内,其影响类似于晒一次太阳。核医学科对辐射剂量的把控极为严格,完全符合国际放射防护标准。
  放射性药品的辐射并不可怕,其在医学上的应用是经过严格科学验证。只要相信专业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它便能成为守护健康的有力武器。今后,别再谈“核”色变,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它,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