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肝胆胰肿瘤内科专家团队为一位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进行新型靶向药物治疗,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3个月前,65岁的周先生(化名)被确诊为肝内胆管癌,在外院接受综合治疗后,肿瘤再次出现进展,之后转诊我院肝胆胰肿瘤内科。
杨建伟主任医师、黄莎副主任医师评估病情后,认为其符合筛选一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徐建明教授牵头,全国多家医院联合开展的“评价HMPL-453酒石酸盐在FGFR2融合/重排的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中的疗效、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的单臂、多中心、开放性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有可能极大缓解周先生的病情。经过筛选期基因检测发现他存在FGFR2基因的融合,正好符合这项临床研究的入选条件,从而获得了临床研究使用免费靶向药物的机会。
在接受6个周期的靶向治疗后,周先生的肿瘤明显缩小。
杨建伟主任医师介绍,胆道恶性肿瘤包括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及胆囊癌,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0%的胆道恶性肿瘤病人在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生存期<1年。只有10%左右的病人就诊时具有手术机会,但术后1年内的转移复发率高达67%,5年生存率为5%~15%。近年的研究发现,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GFR)基因的改变,特别是FGFR2基因的融合,可能是部分肝内胆管癌的驱动基因,在肿瘤进展、远处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郑先生使用的抗肿瘤新药HMPL-453酒石酸盐片就是FGFR抑制剂,是治疗FGFR2融合/重排的肝内胆管癌的有效方式。该项临床研究为患者提供免费治疗药物,为肝内胆管癌患者提供治疗新“武器”。
科室介绍
肝胆胰肿瘤内科是在原有腹部肿瘤内科基础上组建的亚专科,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科室开展原发性及继发性肝脏肿瘤、胰腺肿瘤、胆道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联合肝胆胰外科、介入科、腹部放疗科积极推动肝胆胰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同时建立针对肝胆胰肿瘤并发症及药物性肝损伤的规范化诊疗体系。
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每年新启动参与国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超过40项,目前在研临床研究60余项,每年惠及400多例肿瘤患者,涵盖了消化系统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全程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每年有10余项研究进入CSCO、CACA整合肿瘤大会、中华医学会等重要年会壁报。
科室成员在国家级及省级学(协)会常委以上任职20余项,其中国家级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6人,省级主委2人,参编CSCO肝癌诊疗指南、CSCO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指南以及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中国肿瘤患者膳食营养白皮书等。每年举办国家级及省级消化系统肿瘤继续教育培训班。与省内多家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的协作关系,在医疗资源共享、肿瘤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肿瘤诊疗技术、肿瘤医学教学科研、信息化建设、肿瘤学科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广泛合作,以实现肿瘤疾病分级诊疗,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等合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