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胸部肿瘤内科专家团队采用临床研究成功治疗一位右肺腺癌患者,肿瘤得到控制。
陈阿姨(化名)3年多前被诊断为右肺腺癌IVb期(EGFR 19del突变),接受第三代靶向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去年9月,其出现咳嗽及声音嘶哑,胸部CT检查显示右肺上叶占位较前增大,右肺门及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随后转诊至我院胸部肿瘤内科。
何志勇主任团队接诊后,充分评估病情,认为她符合参加胸部肿瘤内科正在进行的“一项在既往接受过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的EGFR突变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癌受试者中比较MK-2870和含铂双药化疗的随机、开放标签、III期研究”。
自2024年10月接受治疗以来,陈阿姨目前已完成8个周期的治疗。在治疗2个周期后,她的咳嗽、气促和声音嘶哑症状缓解,复查胸部CT显示肺部及纵隔淋巴结明显缩小。
延伸阅读
在我国,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致癌驱动突变,约60%的肺腺癌患者中存在此突变。第三代EGFR-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晚期EGFR突变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然而,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2年左右会遭遇疾病进展,这部分患者应如何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和难点。
针对耐药后的处理,主要依据疾病进展的模式和速度来决定。若为局部进展或缓慢进展:可继续使用原来的靶向药物,并结合局部治疗手段,如放疗、介入治疗等。若为全面或快速进展:应针对明显进展的病灶进行二次组织活检或液体活检基因检测,以明确耐药机制。对于可靶向分子耐药机制的患者,推荐选用先前EGFR-TKI联合耐药分子对应靶向药物治疗,若耐药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通常会采取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或联合免疫治疗作为应对策略,但这些方法的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许多新药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双特异性抗体等新药临床研究已在第三代EGFR-TKI耐药患者中观察到初步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为靶向耐药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这些药物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唯有参与相关临床研究,才有可能接触到这些最前沿的治疗手段。
MK-2870-009研究是一项针对EGFR突变患者靶向治疗耐药的全球III期临床研究,目的是比较新药MK-2870与含铂双药化疗在EGFR突变靶向治疗耐药后患者的疗效。MK-2870是一种TROP2 ADC。ADC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被称为“魔法子弹”,其以单克隆抗体为“眼睛”,精准地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靶向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内,以发挥抗肿瘤作用,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选择性,还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影响。MK-2870,选择性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TROP2,在早期研究中显示出对第三代EGFR-TKI耐药肺癌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目前我院胸部肿瘤内科开展了多项为解决EGFR突变肺癌靶向耐药问题的临床研究,包括不同的ADC药物(EGFR ADC、HER1-HER3 ADC)、双抗类药物(PD-1/VEGF双抗)、新型免疫药物等。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是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胸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现下辖3个病区,编制床位99张,致力于肺癌、食管癌、胸膜间皮瘤、胸腺肿瘤等胸部肿瘤的治疗,年均收治患者8000余人次。近年来,在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目前,科室承担了近200项国际或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努力为广大肺癌、食管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手段和最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