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医疗案例】恶性肿瘤术后下肢肿痛,一查竟是静脉血栓

发布时间 :2025-01-02 19:18 | 来源:本网

  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科专家团队成功救治了一名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TIVCS)患者。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出院。

  郑先生(化名)是一位黑色素瘤患者,术后休养期间出现右下肢肿胀和疼痛。经我院检查,确认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我院副院长、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方主亭教授组织陈示光副主任医师团队对郑先生开展进一步检查,发现其右侧髂静脉严重受压变窄,且狭窄段以下的下肢静脉弥漫着大量血栓。
  在方副院长的指导下,团队迅速制定治疗方案,成功为郑先生进行了经皮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取栓、右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手术中,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有效预防了血栓脱落引发的肺栓塞风险,确保了患者安全。随后,利用抽吸导管清除了下肢大量血栓,术后血管造影显示髂、股静脉血栓基本清除。右髂静脉明显压迫,团队进一步实施了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确保了髂静脉回流通畅。经过术后的抗凝治疗和严密监测,患者右下肢肿胀、疼痛完全缓解,复查彩超显示右下肢血栓基本消失,最终顺利取出滤器并出院。
  陈示光副主任医师表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也称May-Thurner综合征或Cockett综合征,是由于髂动脉和椎体之间的髂静脉受压引起的下肢静脉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疼痛等症状,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该综合征分为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NIVCS)和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TIVCS)两大类。TIVCS特别在血液高凝状态下容易诱发,如手术后恢复期、长途旅行后、妊娠期间或分娩后等特定情况下。治疗目标是迅速清除血栓、缓解血管压迫、恢复血管的正常血流,并维护静脉瓣膜的功能,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并显著降低肺栓塞的风险。
  方主亭副院长强调,恶性肿瘤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肺栓塞、股青肿和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为重要。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适度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静坐或卧床,定期活动腿部;穿戴弹力袜以改善血液回流;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过度饮酒;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健康饮食,多摄入纤维;戒烟限酒;避免下肢外伤。对于部分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静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